重“数量”不重“质量”,只要花钱,就能“买证”!
企业应该是先做强(质),然后再考虑是否做大(量)。例如,中国是钢铁大国(量),但不是钢铁强国(质);中国是汽车大国(量),但不是汽车强国(质);中国是“贴牌大国”(量),但不是品牌强国(质)——这才是“质量”的真正内涵:先求质,再求量。但为什么要本末倒置呢?到底是谁带头拼单量误导企业重“数量”不重“质量”的?
一份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ISO9001证书颁发量占世界颁发总量的18%,居一位。号称“认证大国”的中国,各式认证项目、认证机构铺天盖地。因为,认证是要收取高额的认证费的!全国检验认证市场囊括在内,至少有不下于500亿的一次性市场和200亿年费市场。合计每年700亿的认证费用,一个多么大的天文数字!
在如此大的利润利益的驱使下,认证市场的商业色彩愈演愈浓。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各种认证体系被渲染成“必须”达成,才可“准入”市场的魔力。很多认证机构为了抢夺市场,盲目追求认证数量,而忽略产品质量本身。慢慢演变成了,只要花钱,就能“买证”!只要申请,就能“取证”。
讽刺的是,中国一连串的苏丹红,地沟油,毒馒头,瘦肉精,牛肉膏事件、被查出重金属铅超标820%,原来也是被戴上“蓝帽”的!也是获得过ISO9001认证证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