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可分为进呈样,部(工部、户部)颁样钱,抽样钱。如按制作手段则可分为:雕样钱、铸样钱,其材质又可分为木、象牙、锡、铅、铜、蜡样钱。
进呈样钱有两种,一种是铸新钱前需要进呈样钱,以供帝王审定批准,可称为铸前呈样钱;另一种是新铸母钱以工部、户部颁发各地或外省铸新钱,可称为铸后样钱。
铸前进呈样钱并非只呈一种,而是多种,其外形尺寸、钱文书体各异,由专职雕工精工细雕而成,又称为雕样、(雕母),供帝王择定。宋代每逢改元或铸新钱,铸前必然要进呈钱样供审定,清《清文献通考》载:“每遇更定钱制,例将钱式呈送”。《大泉图录》引清代宝泉局监督许福卿云:“每改元铸新钱,先选至洁之象牙雕作钱样,呈钱法堂侍郎鉴定,然后以精铜凿成祖钱”。木质、铜质样钱。
部颁样钱,是在铸前呈样钱审定以后,向各监(局)颁发的样钱(母钱),以照式鼓铸一般的流通钱。清代有别于前朝,而是颁发包括祖钱、母钱、制钱(一般流通钱)三枚。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其直(隶)省开局之始,一例由户(部)局先铸祖钱,母钱,及制钱各一枚,颁发各省,令照式鼓铸。”
钱样是各铸钱局铸出的头炉新钱,与部颁样钱相仿,基本保留了样钱的神韵气息,比同版式的流通钱厚重,直径略大,规整光滑,没有肉眼可见的砂眼,文字挺拔,字划间不见流铜,背部决无错范,穿口和边缘整齐。
样钱与钱样的主要区别在于进呈样钱都是专职雕工精心鎸刻,它用于选样送审,并不是为直接铸钱而作,虽经雕工精心磨削,刀痕似被隐去,即俗称“刀痕化尽”,然雕凿味一望而知,如细心审查或用放大镜去查看,仍可见微细的刀痕,决不会天衣无缝,且铜料精细,质地光洁,钱文深峻细瘦,笔划坚挺有神,交叉弯折之处呈清角,是同类钱币无法比拟的。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民国建立,原来为清政府效力的各铸钱局随之解散(民国初年只通行纸币,辅币则为机制铜元),钱局雕工无以为业,有图利者为迎合钱币收藏家的爱好,雇佣雕工,刻制假雕母,其做工与真钱难辨真伪,但其铜质却亚于原雕母专用之铜,以此即可鉴别。还有一种假雕母,铜质与流通钱相同,地章、穿口,字划间留有砂眼或流铜,必是作为者用普通钱加工而成。
钱样的文字应清晰,边部整齐,铜质绝与一般流通钱不同。如宋朝钱币一般是青铜,而发现的是白铜;清代钱币主要是黄铜,发现的是白铜或红铜;新疆钱币(红钱)发现的是黄铜(咸丰宝迪当十除外)等,遇此情况应仔细审查,根据上文所述条件,来判定是样钱还是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