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铸造局与地域特征
中央户部 / 造币总厂
:
1905 年天津造币总厂成立后铸造的 “光绪元宝”,币面无省名,仅书 “户部” 或 “造币总厂”,龙纹威严大气,存世较少(如 “户部一两” 为珍稀品)。
地方省局
:
东三省
:因抵制日俄货币渗透而铸,币面常标 “戊申”“己酉” 等纪年,龙纹风格粗犷。
云南省
:后期(1907 年后)铸造,含银量较低,龙纹立体感较弱,但 “老云南”(1907 年前)版工艺精湛,价值较高。
北洋(天津)
:流通最广的银币之一,纪年从 “25 年” 至 “34 年”,34 年版因铸造量较大,价格相对亲民;25 年、26 年版(受义和团运动影响停铸)存世稀少。
江南省
:无实际行政区域的 “虚拟省”,仅用于铸币(因原江南省已拆分),分 “老江南”(无纪年,1897 年铸,光边)与 “新江南”(有干支纪年,如甲辰、乙巳,齿边),前者为中国首枚无纪年龙洋,价值极高。
广东省
:首铸 “七三反版”(因英文在面,违背体制被回收),后改铸 “七二反版”(中文在面,英文在背),均为试铸样币,存世极罕。
特殊地域
:
2. 龙纹形制:权力符号的艺术演绎
银币背面均铸蟠龙图,按形态可分:
坐龙
:龙首居中,身躯盘坐,常见于中央版及部分省局(如湖北)。
立龙
:龙身直立,爪下踩水浪,多见于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
北洋龙
:龙头较大,龙须飘逸,眼珠凸起(俗称 “瞪眼龙”),34 年版龙身鳞片清晰,为经典版式。
反龙 / 大尾龙
:试铸样币专属(如 “大清银币反龙版”),龙身呈 “S” 形,尾端鳞片繁复,因未正式流通而珍贵。
3. 珍稀品种举要
奉天省造癸卯七钱二分
:1903 年铸,仅少量留存,被誉为 “龙洋之王”,拍卖价常超百万元。
浙江省造楷书体七钱二分
:英国伯明翰造币厂代铸样币,文字为魏碑体,未发行,存世仅数枚。
福建官局造七钱二分
:闽省唯一龙洋,因铸造量极少,市场罕见。
(二)铜币:机制币的大众样本
铜币以 “当十文” 为主,面值涵盖 “当五文”“当二十文” 等,材质为紫铜,核心特征:
正面布局
:珠圈内 “光绪元宝”,上缘满文及 “XX 省造”,下缘 “当制钱 X 文”,左右分列干支纪年(如 “丙午”“丁未”)。
背面设计
:中央蟠龙(与银币龙纹风格相近但简化),外圈英文 “XX PROVINCE”(XX 省)及面值。
特殊版式
:
广东 “每元当制钱十文”
:首枚机制铜币,因 “元” 字写法不同分 “复点元”“单点元”,后者较少。
湖南 “黄铜元”
:以黄铜铸造(其他省多紫铜),颜色金黄,存世量少。
四川 “当三十文”
:面值超常规,未正式流通,分 “水龙”“飞龙” 版,均为铜元大珍。
三、工艺与材质:近代化的技术烙印
银币铸造:
浅灰色
:流通百年的自然氧化层,温润柔和。
深黑色
:长期窖藏或接触硫化物所致,俗称 “黑美人”。
五彩包浆
:银与空气中的硫、氨等反应生成,色彩斑斓(如蓝、紫、绿),多见于未流通品,价值更高。
采用钢模冲压,真币压力足,龙鳞、发丝清晰可数,边缘齿纹均匀(直齿、橄榄齿等);伪品常压力不足,齿纹深浅不一。
含银量标准为 90% 左右(部分省局后期偷工减料至 80%),老银币表面因氧化形成包浆,常见颜色有:
铜币工艺:
早期(1900-1905)采用单面冲压,后期改为双面冲压,真币文字边缘有 “拔模斜度”(上窄下宽),伪品多平面无立体感。
包浆以红铜色氧化层为主,部分因环境形成绿锈(需区分化学腐蚀伪锈)。
三、核心珍品与市场价值
珍稀版别
2024年一枚光绪元宝库平一两样币横空出世,在拍场上以1200万的价格被新加坡藏友竞拍。震撼整个钱币市场!!!
光绪元宝不仅是冷冰冰的金属货币,更是晚清工业化、全球化浪潮的见证者 —— 从广东首铸到各省效仿,从银铜并行到币制混乱,从龙纹的皇权象征到市场流通的商品,它串联起政治、经济、技术、艺术的多重密码。对于藏家而言,收藏一枚光绪元宝,既是对钱币美学的欣赏,更是对百年前中国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