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鉴定、交易、拍卖、展销、私下交易请联系 林女士
同样是20世纪初的1900年,李叔同和张小楼等人发起的海上书画公会在上海成立,该会为提倡艺术,发行有《书画公会报》。《书画公会报》早期随《中外日报》附送赠阅,尽管两者都带一个“报”字,但从发行方式上来说,《中外日报》和《书画公会报》很显然已经构成了一种附属关系——主报与副报;《书画公会报》是专业美术社团的刊物,其创立的动机和传播诉求是为了“提倡风雅、振兴文艺”,已经有了很强的专业自觉意识,编辑和作者群多为海上书画公会的成员,均为书画界人士。但《书画公会报》所载内容比较庞杂,除却书法、绘画之外,还有诗、词等其他文艺门类,所以从发行形式和传播内容两方面来说,《书画公会报》仅仅具备了现代美术副刊的雏形。
经过清末30年的发展,报纸美术副刊的雏形初具,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清末报纸的画报是作为绘画艺术的画报,尽管这些叙事性的图画表达的是时政和民风民俗,但同时也是美术作品,越来越多的画家通过自己的创作介入到这种副刊性画报的生产中;二、这些画报,除《点石斋画报》之外,均为随主报附送、免费赠阅,画报与主报既相对独立,又存在一种附属关系;三、画报的内容是庞杂的、综合的,既有美术作品,又有小说或者诗词等文学作品。四,清末的绝大多数画报所集中探讨的不是美术问题,而是时势问题、社会问题,着眼点不在美术本身。 1912年,在李叔同主编《太平洋报》的综合性副刊《太平洋文艺》上出现了专门介绍西洋画技法理论的系列连载《西洋画法》,这是篇带有译述性质的长文,分为“木炭画”“水彩画”“油画”“色粉条画”“墨水笔画”等五章,可谓我国西洋画启蒙时期的一篇专业而又实用的类似启蒙课本的画学文献。而在稍后同样由李叔同编辑的《太平洋报》的赠阅性画报《太平洋画报》中,也开始刊载大量国画、书法、篆刻、金石拓片及讽刺漫画与幽默漫画作品,它的传播内容显然是以艺术为主,发表美术家作品、介绍文艺界消息、传播西方美术理论,《太平洋报》的副刊更加注重对美术本体资讯的传播,只是在形式上依然没有成为报纸的一个版面。类似的是1916年创刊的《民国日报》副刊《画刊》,也出现了对西洋画理论连续性介绍——《铅笔画法》。 综上,我们不难窥见副刊性画报的发展趋势:其关注点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社会时事问题,而逐渐趋向美术自身的专业性和自主化,逐渐从外在的社会问题回到美术的本体问题;副刊画报的性、时事性在削弱,而副刊画报的艺术本体性逐渐得到编辑者的重视。这种情况,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来临之后,表现得尤为突出。
1919年1月,上海《时事新报》在第三版创办星期增刊《泼克》,每逢周日出版。“泼克”(puck)一名取自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狡狯善谑的精灵,有以游戏笔墨彰善惩恶之意。沈伯尘主编的这份《泼克》周刊脱离了早期画报随主报附送的地位,而成为报纸的一个有固定出版周期的固定版面,从其所载内容看,除漫画之外,再也不见诗词等文学类内容,即便是《泼克》的图画,也不再是叙事性的图解社会事件的早期画报形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漫画类美术副刊,也是现代意义上的完整形态的图像型报纸美术副刊之始。
藏品是你自己的,钱是别人的。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你刚好需要,我刚好专业,仅此而已!
理性的投资会让你获得更大的收益。 盲目的贪小便宜,只会钱物两空。 没有卖不出去的藏品,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
鉴定交易请联系:手机号/号 林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