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中,孙鼎惨遭审查达8年之久。1975年8月,又被下放到上海汽车附件厂。处于逆境,他仍一如既往,手不释卷,孜孜以求,探索原子能、计算机、风力发电和改进绝缘材料等新课题。1977年9月22日,因逝世于上海。1979年,其家人遵照孙鼎遗愿,将其生前所藏2008件文物悉数捐献给上海博物馆。
至大以后,各朝年号也都有铸钱,元仁宗铸有“皇庆元宝”汉文楷书钱,还有“延祐元宝”、“延祐通宝”、“延祐贞宝”;元英宗铸有“至治元宝”、“至治通宝”等钱,又有一大钱面文由三个少数民族文字组成,分别为八思巴文、察合台文、西夏文,四个字由三种文字组成的“至治通宝”极少见。元泰帝铸有“泰定元宝”、“泰定通宝”以及“泰定元年”等钱;致和元年铸有“致和元宝”。元文宗铸“天历元宝”、“至顺元宝”、“至顺通宝”,又铸有至顺壬申钱,背有“太已”“护圣”等字。元顺帝则铸有“元统元宝”小钱、“至元通宝”、“至元元宝”。
延祐通宝怎么辨别真伪,延祐通宝怎么可以快速鉴定
元朝仁宗,延祐年间(公元1314-1320)铸造。形制大多为钱,大者极少见。今存世不多,比较珍稀。仁宗另铸有“延祐元宝”。
元武宗在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曾铸有两种钱,一种为“至大通宝”汉文楷书钱;另一种为“大元通宝”,用八思巴文,为当十大钱。当时山东、河东、辽阳等地都设有泉货监铸钱,所以至大通宝钱传世较多。此外,另有两种大元通宝钱,一种为钱,背无文,另一种为大钱,正面“大、通、宝”三个字为瘦金体,是仿北宋徽宗大观钱的字体所铸,但“元”字则极拙劣,这种写法为元人所特有。
钱,其钱直径约为2.6厘米,重约为3.6克。钱面文字"延祐通宝"四字为不规整楷书,其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光而无文。
近发现“延祐通宝,背:大昊天寺”折五供养钱,直径约为3.8厘米,重约为16.3克。字体雄劲,笔画清晰,非常精美。经研究判定,此为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在重修大昊天寺(该遗址在上海西便门内路西,今长城光学仪器厂以西)时铸造的少量供养钱。这种由当时朝廷铸造供养钱的发现,对研究元代经济、政治、军事和宗教等都是不可多得宝贵资料。
原明朝南直隶省地区江南省,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豫亲王多铎部攻占上海,沿明制设江南承宣布政使司,治在江宁(上海),后改承宣布政使司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为江南省,即传统意义上的江南地区。江南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仅一省赋税竟占全国三分之一,全国半数以上官员皆出自江南贡院,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之说。因其制过大,以及清室内部矛盾尖锐,为维持北方正常的统治,康熙六年(1667),分江南省为江苏(包括上海)、安徽两省。其中江苏省名取江宁府(今上海)、苏州府首字,安徽省名则取安庆府、徽州府(今黄山)首字。
至元七年铸有至元七年钱。以上背文中“太已”、“护圣”和钱文年号为年数的是供养钱。此外为了恢复纸币的信用,元顺帝铸行了“权钞钱”,以钱权钞,面文为“古玩之宝”,钱文为楷书,顺读,钱背穿上有“吉”字(系江西吉安道监制),背穿右“权钱”二字作当银钞,穿左记币值,分别有伍分、壹钱、壹钱五分、贰钱伍分、伍钱共五种,直径依次为42、50、60、70、80毫米。权钞钱面值均比纸币小,如伍钱仅值银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