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淮安古玩古玩心艺术之精华,钱币收藏的巅峰之作“银锭“。钱币收藏者较为关注的都是“袁大头”、“龙洋”等我国传统机制银币,对明清银锭的投资收藏则不太重视。可近几年来峰回路转,明清银锭开始受到了广大钱币收藏者的关注。明清银锭因材质珍贵等原因,本身就具备了很高的保值升值功能,加之其悠久的历史和较少的存世量,更是获得了投资者的青睐。尤其是2004年春季以来,明清银锭升值速度加快,在收藏市场里,六七年前只卖两三万元的浙江、四川或山西等地的清代私铸十两银锭,如今涨到了一两百万元;原先只卖二三十万元的清代私铸五十两银锭,如今涨到了五六百万元以上;特殊的官铸五十两银锭精品如今更是涨到了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以上的高价。
银锭铸成后,由公估局鉴定并用墨笔批明重量和成色。明清银锭的成色一般在95-98之间,外表具有银的特殊光泽和温润。因浇铸时范中残留有气体的原因,银锭底部都有不规则的气体空洞,俗称蜂窝。蜂窝是鉴定真伪和成色的重要参考条件。蜂窝较深、洞圆润光亮、神气足、有彩色光泽者,成色必好。如果蜂窝中灰黑一片,银锭则很有可能是低色或真品。银表面容易氧化,所以常有一层黑色和灰白色的氧化银。
李那郎记十两银锭想卖到哪里去卖,咨询电话:(陈总)
据淮安古玩古玩心资深古玩经纪人杨总介绍,在08年的时候香港佳士得的一场春季拍卖会中,与之类似藏品就拍到420万天价成交,同年淮安古玩古玩心秋季拍卖会上又出现了一件光绪官银五十两银锭,制作规范,保存完好,品相极佳。该银锭是专为国库铸造的银两,极为珍贵,终以568.68万元成交。而在14年五闲堂秋季拍卖会中,一个大明元宝以468万起拍终以580万落锤,又一次刷新了明清银锭的记录。
自明代初期起,银锭铸造有了显著的发展。明代银锭形制长度较元代变短,而厚度却增加,束腰已较小,两端的弧形消失,周缘增高,特别是两端更为突出,形成一个双翅。明代奠定了以后历代的白银流通局面,今天我们所见的银锭,以明清两代及民国初期留存下来的居多。这主要是因为这段时期的银锭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加之民间收藏盛行,流传下来的就相对要多一些,而前朝大量的银锭因被熔铸而能完好保存下来的已是凤毛麟角,偶尔所见的也多为不久之物。因此人们所收藏的银锭主要就是以明清两代发行的银锭为主,毕竟明清银锭在铸造工艺、重量、铭文及形制上都更为规范,其收藏价值不容小觑。[1]
如今淮安古玩古玩心展厅所成列的一件大明元宝,此藏品虽然历经历史岁月一次又一次战争的洗礼之后仍然保存了原有的历史文化气息,实属难得。此藏品薄唇圆边,扁圆腹,底开阔平坦,滚圆圈足。银质高光可见,造型规整,精巧秀逸。银质颜色淡雅,表面面洁净光润,足边无锈斑。底有刻字“大明银锭”。实为一件传世精品瓷中佳作!
白银作为货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东汉以来黄金逐步退出流通,白银地位日益提升,银锭成为古代基础货币之一。银锭在宋朝以前称银铤,银铤大约出现在三国和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已日益完善,唐代白银货币的形制以银饼和银铤为主,一般是长方形条状,同时有饼状和船形;宋代,尤其是南宋,白银货币的使用范围更广泛,宋代和金朝银锭在各地较多。宋代白银货币形制以铤为主,与唐银相比形态变宽、变厚,正面四角微翘,呈砝码形,两头两个圆弧呈束腰形,辽、西夏、金的银锭形制与宋差异不大;元代铸造的银锭形制则沿袭了金朝的银铤形制,弧首束腰,正面略凹,周围有多道丝纹。[1]
清代的银锭器形种类繁多。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器形。大体上有元宝形、圆形、长方形、砝码形、腰形、牌坊形等。又分为4种:一种是宝银,呈马蹄形,重50两;第二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10两,又称小元宝;第三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为馒头状,重一二两,也叫小锭;第四种是不足一两的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称谓。
淮安圣阁轩艺术品有限公司面向全国征集李那郎记十两银锭,艺术品出手、估价、交易、展览展销
古玩经纪人:陈总
咨询热线: :
咨询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