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因为才思聪敏,又肯熬夜点灯,他深得师傅器重。在动荡的年代,瓷器生意一直低迷,但他依然守在师傅身边,坚定自己与瓷塑艺术结下的难舍难分的终生情缘。
在陶瓷创作中,他运用独特的雕塑语言表现作品的内涵,常在师法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陶瓷界开辟了自家风格。孔子、诸葛亮、关云长、杨贵妃,以及各种姿势的观音、达摩、罗汉、弥勒等,他不断完成自己确定的陶瓷实验项目,推出一件件新作品。他说,一件作品从构思到烧制出炉需要3个月时间。有时为了一条看似简单的衣褶就要想一天。可想而知,每天坐几个小时认真揣摩创作,对一位古稀老人来说谈何容易,但他却乐此不疲。
哪里收陈国治瓷雕,咨询电话:(陈先生)
陈国治瓷雕近几年成交记录:
紫檀嵌粉彩瓷雕寿洪福小柜-----成交价:479万 成交日期:
福娃瓷雕---成交价:391万 成交日期:
荷塘佳音图加彩瓷雕成交价:221万 成交日期:
瓷雕人物鼻烟壶CHINA-----成交价:493万 成交日期:
珐琅彩开光瓷雕金龙双耳尊-----成交价:471万 成交日期:
瓷雕人物鼻烟壶CHINA-----成交价:366万 成交日期:
荷塘佳音图加彩瓷雕成交价:271万 成交日期: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德化瓷塑工艺品市场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古老的柴烧窑带来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当地的环境破坏,“林瓷相争”的矛盾越发突出。当时身为县领导的邱双炯意识到不能再烧下去了。在他的主张倡议下,用他多年在家里开“小灶”的经验,很快将条“电窑”在德化县二轻瓷厂试验成功。至此,结束了古老陈旧柴窑的烧制工艺。
19岁那年夏天,德化县选招两名通信员,邱双炯幸运入选,从此走上仕途之路。过了七八年,他又成了县水利部门领导。水利工作的繁杂,使得他无暇顾及自己的志趣和爱好,但他始终未释下雕塑艺术的情怀,在工作之余翻阅了大量有关雕塑艺术与工艺、窑炉知识的书籍。虽无动手制作机会,但也不忘精神的追求向往。思到如痴如醉时,只好在家里建起“小试验室”,试配方、研手法、练雕塑,用一张小桌子设计雕塑作业,操起小创作部分人物、动物等小作品。他还在家里设计建成微型小电窑,真正开起了“小灶”。
民间流传一句话,“德化无大器”。这些年邱双炯探索的项目,就是要把白如玉的德化瓷,做成大型成套作品,让德化白瓷从家庭摆设登上大型文化场所的陈列展堂。“大器晚成铸大器。”他的大型瓷塑一出,引起了艺术界的极大关注。
采访中,邱老说得多的一句话就是,“德化这一民间瑰宝不能丢,要传承下去,这才是德化瓷都的根,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我想在有生之年把它发扬光大。”
一位有点瘦却很睿智、豁达的老人,这是邱双炯先生给人留下的初印象。在拜访前,德化的一位友人曾说,采访他时,应观察他的神态,再与其创作的弥勒佛相比较,会发现不少神似之处。细究之下,不无道理。除了那皓眉如雪、笑容可掬的样子,他“宽容大度,达观乐天”。
谈起邱老先生的瓷雕生涯,却颇具坎坷和传奇。他出生于贫苦家庭,5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曾缠小的母亲于城郊租种少量土地及小手艺加工挣得微薄收入,孤儿寡母过着清贫的日子。13岁时,他考上中学,却因交不起注册所需的45斤大米失学了。命运使然,他来到蕴玉瓷庄当学徒,拜德化著名雕塑艺术家苏勤明为师。这成为他后来攀登瓷坛艺术之峰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