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年间(1149—1170年)所铸汉文平钱。天盛廿三年为西夏经济、文化鼎盛时期,故在西夏诸钱中,天盛元宝堪称铸量最丰、制作最工、文字最秀的一品。“天盛元宝”四字为秀丽楷书,旋读,光背无文。径2.4厘米,重3.7克左右。此钱传世及出土数量甚大,不亚北宋诸钱。因西夏地域缺铜而多铁,天盛铁钱世间所存亦众。1982年内蒙包头出土一批西夏铁钱中,首见形体略小,背穿上铸“西”字之天盛元宝,为历代钱谱所少。
从目前考古和存世情况来看,西夏“天盛元宝”有铜钱和铁钱两种币材,是西夏诸钱中铜、铁并行的钱币;天盛钱币依据存世约有二十多个版式。铜质钱,直径2.4厘米,孔径0.56厘米,重3.4克;铁质钱,直径2.4厘米,孔径0.53厘米,约重3.5克。两种材质的“天盛元宝”,均为楷书,旋读。铜质“天盛元宝”的版式以正样钱为主,也有小样、背星、小字、白铜、窄边、挑天、宽边等版型,但极为少见,尤其是铁母、广穿铁母、背西铁母、铁范铜钱更是罕见。
过去泉界一直流传着西夏无当字大钱的看法,此枚存世孤品-天盛元宝折十大钱推翻了西夏无大钱的旧说,具有及其珍贵的研究价值,更显珍罕。
近几年天盛元宝市场成交的价格:
西夏“天盛宝”铁母一枚价格:RMB日期:
天盛宝------价格:RMB日期:
天盛宝------价格:RMB日期:
西夏天盛宝一组二枚。------价格:RMB日期:
西夏天盛宝背上星价格:RMB日期:
同时经仔细辨认,发现在这十枚“天盛元宝”铁钱与以前武威及其它地方发现的“天盛元宝”铁钱有所不同,其铁钱形体较小,且钱文也略小。即:钱径2.0厘米,重3.1克(见图)。其它“天盛元宝”铁钱一般钱径约2.4厘米,重3.5—3.7克左右(见图)。从这些铁钱品相看显系,而非传世品,应该说是当时流通的。
公元1038年,北宋宝元元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正式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国号大夏,一个独立的王朝-西夏开始出现在中国西北的历史版图上。这是一个曾经兼收并蓄有过盛极一时文化的王朝,自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在西夏存在的190年中,它先后和北宋、辽以及南宋、金鼎而立。据史书记载,西夏曾建有雄伟的宫殿、寺庙。
2010的嘉德秋拍将于11月中旬展开帷幕,这次秋拍吸引人眼球的当属由博宝艺术网冠名的金泉古韵——历代古钱币专场,这场拍卖在北京国际饭店彩虹厅(部分展品预展在国际厅)举行,具体时间是11月15日(周一)上午9:30和下午1:30,敬请各位钱币爱好者的关注。以下这件极为罕见的天盛元宝折十大钱就是其中的一件,即将上拍的这一天盛元宝折十大钱属于博宝在线拍卖网收藏的极美品。
早在清嘉庆十年(1805年),金石学者刘青园,在武威发现了几坛窖藏钱币,从中发现了西夏“元德、天盛、乾祐、天庆、皇建、光定诸品”,他根据张澍1804年在武威大云寺发现的西夏碑文字,判断出其中的梵字钱,即“西夏文钱”,这是西夏钱币考古史上次有明确文献记载重大发现。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著名金石学家山东人初尚龄在其著作《吉金所见录》中,对这次武威西夏钱币重大发现进了详细的记述和系统的著录。这使得“西夏钱币在钱谱中初具规模,形成系列,成为人们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从而改变了人们以为西夏钱币只有一种“天盛元宝”的认识。[vi]刘青元这次在武威发现的西夏文钱币除“大安宝钱”一品外,还有“乾祐宝钱”和“天庆宝钱”两品。[vii]据《宋史·夏国传》记载:绍兴二十八年,即西夏仁宗天盛十年(1158年),西夏“始立通济监铸钱。
组团去海外寻宝的还有一部分企业家,他们本身就是收藏爱好者,去国外参加拍卖会既可以拓展收藏视野,价格确实比国内实惠,中国民间热钱涌向流失在海外的中国艺术品市场。
海外拍卖市场之所以屡屡出现“捡漏”机会,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海外普通投资者对于许多中国艺术品的真伪以及价值定位不甚了解,因此往往会定出很低的价格。对于中国藏家来说,要在海外寻觅“捡漏”良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开苏富比、佳士得等艺术品拍卖行,转向一些二线艺术品拍卖行,毕竟在大型拍卖行价值发现过程已经完成,拍品价格普遍较高。相对而言,国外海量的中小拍卖行的确有很多不错的中国古董艺术品上拍,且成交价格普遍较低。比如,2013年以2.3644亿港元成交的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在当年法国拍卖会,成交价仅为5900法郎。从投资角度讲,艺术品的确是目前投资较好的门类,回报率也较高。
每年年底艺术品交易高峰期,买家们都再忙于选择什么样的藏品作为投资主要目标而烦恼。然而线下艺术品公司征集有限,满不了买家的购买需要,令买家感到无奈。“而全球艺购网是可以节省时间、交通、住宿等诸多成本,无论北京、纽约或是伦敦的买家都能借助网络随时出价,这就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买卖成本,同时也降低了门槛。藏品多样化,让买家可以自由选择。购买藏品更有保障,免费二次销售。
如有藏品需要鉴定私下拍卖出手可联系:周经理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