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人们认识到西魏五铢变化应该是丰富的,推及那1984年在咸阳侯义墓发现的穿右多出一竖的五铢钱,至多是西魏五铢之一种。至于为什么在西魏墓中会出现被后人认定为隋五铢的钱式?在完全排除此西魏墓曾被隋以后入盗掘过的可能后,只能理解为这种隋五铢钱式最早的出现时间是早在隋代以前的西魏,正如秦半两之钱式最早的出现时间是早在秦始皇统一钱币之前的战国时期,同一个道理。
南北朝时期,铸币甚多,币值混乱,私铸盛行。北齐到了天保四年(553年),用的还是以东魏永安五铢钱为主,杂用其他钱币。
北齐文宣帝高洋欲结束这种状况,便开始铸造新的钱币。但此钱没有使用他的年号,而是取名“常平五铢”。原来此钱是借用当时囤积粮食的仓库“常平仓”之名。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欠收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汉以后,常平仓置废不用。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立常平仓,丰年则籴,岁俭则粜。高洋为自己铸造的钱币取“常平”为名即希望和常平仓一样有调节市场之意。
,咨询电话:(苏经理)
常平五铢近几年市场行情价格:
常平五铢---价格:194万 日期:
“常平五铢”背月孕星花钱-----价格:274万 日期:
常平五铢六枚价格:118万 日期:
常平五铢六枚价格:194万 日期:
常平五铢六枚价格:375万 日期:
大天汉常平五铢价格:439万 日期:
常平五铢永安五铢太平天国背---价格:368万 日期:
常平五铢背七星剑真品,在五铢钱行用期间,不断更铸新版五铢钱,一方面是各朝各代货币流通的需要,同时也有中央或地方政权借此转嫁财政困难的因素。例如西汉于公元前118年始铸郡国五铢,三年后又铸赤仄五铢,固然新币制作更精,钱体也更重一些,但一枚赤仄五铢要当五枚郡国五铢来用,仅时隔两年,汉武帝又下令废郡国五铢和赤仄五铢,改用三官五铢,这种短时间的大变化,必然会给钱币持有者带来一定的或巨大的损失。又如东汉时的剪轮五铢和綖环钱,实际上是把一枚钱变成了两枚钱,这无疑是一种货币贬值方式,吃亏的仍然是钱币持有者。再如三国的蜀汉政权铸行的“五铢”和“直百五铢”,后者的实重未超过前者3倍,但兑换值却为100:1,显然后者是虚值大钱。尽管有此弊端,但这种以五铢为基本重量的方孔圆钱,在社会流通和携带使用方面,还是很方便的,受到社会的认可,因而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币种,即使唐代实行了新制,也仍然采用方孔圆钱这种样式。
常平五铢
锁定北朝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公元553年)铸,青铜制。据《北齐书》帝纪第四文宣载:……四年春正月……己丑,改铸新钱,文曰「常平五铢」。又查《隋书》志第十九食货载:文宣受禅,除永安之钱,改铸常平五铢,重如其文。其钱甚贵,且制造甚精。至乾明、皇建之间,往往私铸。邺中用钱,有赤熟、青熟、细眉、赤生之异。河南所用,有青薄铅锡之别。青、齐、徐、兖、梁、豫州,辈类各殊。武平已後,私铸转甚,或以生铁和铜。至於齐亡,卒不能禁。
定义
常平五铢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
清晰的反映了常平五铢的原貌南北朝时期,铸币甚多,币值混乱,私铸盛行。北齐到了天保四年(553年),用的还是以东魏永安五铢钱为主,杂用其他钱币。
常平五铢最贵的图形,在这起钱币发现之前,人们只知道这种穿右出现一竖的五铢钱要到其后的隋朝才有出现,而且早已广被钱币界认定为隋五铢了(图3)。这一出土与发现让人们重新去认识西魏五铢究竟是什么式样,同时还得研究的是以前对隋五铢的认定是否出现了差错。
五铢钱的出现,是继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又一次重大货币改革,这种钱已趋向成熟,面、背均有外廓,穿孔背有廓面无廓,而在五铢钱尚未出现以前的三铢钱,有些面背均无内外廓,因此容易被盗磨,即被人磨取铜屑另行铸钱谋利。而五铢钱的铸行则大大避免了这些弊端,这一先进的形制是经过长期的探索才逐步完善的。
背景:“常平五铢”为北齐宣帝高洋天保年间(公元550年—公元560年)铸,重如其文,制形有光背、合背、有无内廓等区别,一般的“常平五铢”价值低,特殊品种如合背钱价值高一些。
天保四年(公元554年)鼓铸“常平五铢”。本币为合背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