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钱币

你知道为什么1元叫1块,1角叫1毛吗?

  • 发布时间:2018-08-24 16:58:05,加入时间:2015年04月30日(距今3328天)
  • 地址:中国»上海»杨浦:上海杨浦区国顺路131弄10号楼11层找庞经理
  • 公司:上海秦风艺术品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唐理,手机:17621528183

人民币我们每天都在花,但是对其面值的口语化称呼却令人费解。比如1元的我们喜欢叫1块,1角的喜欢叫1毛。这种称呼是怎么来的,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听过一个笑话,是说两个五角钱情投意合,一个对另一个说:“咱们在一块吧!”于是,就有了“1块”钱。那么,两个6角在一起,是不是就成了“1块2”了呢?当然,这都是说笑,但是“1块”,“1毛”的称呼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这种叫法流传得非常广,基本大家都会这么说。至于其中的来历,可能要从中国钱币的历史说起。

人民币分为主币和辅币,主币又叫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主币是国家法定的计价、结算单位。辅币,也就是辅助货币,是指主币以下的小额货币,用来辅助大额货币的流通。在日常交易中,辅币多作为找零、补充金额的货币。《中国人民银行法》第16条规定:“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辅币单位为角、分”。也就是说,俗称的“1块”、“2块”都是主币,而“块”作为货币单位,大概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块”最早写作“凷”,《说文》的解释是:“凷,墣也”。墣就是土块,所以“块”字始终带着土字旁。后来,这个字引申成了所有块状物品的统称,比如石块、方块。《宋史·瀛国公纪》:“杨太后闻昺死,抚膺大恸日: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说明在宋代,“块”已经作为量词,为块状物计数。而“块”真正与通货扯上关系,还得等到清朝末年。

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俗称“洋钱”,大约在16世纪流入中国。890年(光绪16年),清政府开始正式铸造银元,此后直到民国,它一直作为国内主要的流通币而存在。由于银元的形状和质感都是典型的块状物,所以民间俗称“一块”钱。过去人常说:“一块大洋”、“三块袁大头”,指的都是银元。从这时起,“块”便作为主币的口语叫法而流传开来。尽管民国后期用法币(纸币)代替了银元,但是“块”的用法却被保留下来,直到今天还在使用。而当初随着银元同时传入的辅币银毫,被中国人俗称“角子”或“银角子”。

银角子

后来,“角”也与块一样,作为辅币的数量单位而在民间通行。龙湛霖于光绪十二年七月上奏说:“现在沿海各市面,凡贸易至百十文以上,从无用现钱者,皆以一角、二角之洋钱代之,即取其轻重有定,成色有定,甚便于零用也”。而“一角钱”现在为什么又被称作“一毛钱”呢?如刚才所说,最早的银元辅币叫作“银毫”,“毛”字过去就读“毫”。所以,记账时为了省事,便将“毫”用“毛”字代替,逐渐成了习惯。于是,人们代代相传,就干脆将“毫”改口叫“毛”了。

可见,钱不仅仅有“铜臭味”,更有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与民间智慧的精华。生活中处处有文化,就看你是否长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读完这篇文章你了解了吗?当有人再问你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可以很专业地回答他啦。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