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景珐琅彩绘杏林春燕图,春风吹拂银柳,杏花盛开,双燕飞翔其间,一侧行楷御题诗:“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底蓝料楷书款《乾隆年制》。此碗造型秀美,白釉温润,工艺精湛,乃为干隆珐琅彩杰作。
此碗曾为美国著名藏家BarbaraHutton的私人珍藏,后为张宗宪先生收藏,张是近四十年来具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及古董商之一。
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仅有一对,现推出拍卖的珍品为唯一在市场上流通的一件,另一件则藏于伦敦大维德中国美术馆。
广州御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越秀区去东风路850号锦城大厦楼22楼全层
李经理 电话: :
珐琅彩瓷是清代专为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由于产量少,传世极少,故价值连城。目前收藏最多的是台北故宫、北京故宫及上海博物馆。
古月轩始于清代康熙年间,是用珐琅彩在玻璃胎上施以彩绘,经高温烧制而成。此器系为乾隆皇帝特别烧制的赏玩器,由宫中造办处御画匠亲绘。
天津博物馆收藏的这只“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1960年博物馆的收购价为13200元人民币,时隔45年,同类瓷瓶市场价值翻升9060倍
天津博物馆收藏的这只“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1960年博物馆的收购价为13200元人民币,时隔45年,同类瓷瓶市场价值翻升9060倍
珐琅彩瓷大部是艺术精品,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不计工本。制作方法是先由景德镇官窑选用好的原料制成素胎,烧好后送到清宫中造办处,由宫廷画师精工绘画,再经彩烧而成。
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
根据宫中档案记载,雍正六年以前的珐琅彩料都来自西洋,俗称洋色,雍正六年以后宫中自制彩料获得成功。
明初洪武时期以釉里红瓷器最为人称道,此瓶更堪当中。其造型幽雅,画意精妙,四朵盛放的缠枝牡丹迎风摇曳,与釉里红之浓艳发色相得益彰,其发色浓艳,红白相间形成鲜明对比,同时,此瓶具有瓶腹较宽、重心较低的独特形态,收窄的瓶颈因而益显修长,柔美曲线更形突出。呈喇叭型的精巧口沿亦是此类玉壶春瓶的特色之一。此设计易于破损,现存的同类瓷器多有口沿破损的缺陷。
此瓶保存至今仍完整无缺,殊为珍稀。市场上仅存一件最完美的同类型作品。
烧制釉里红瓷器难度高,对陶匠而言更是大的挑战。由于铜红料甚为敏感,制作过程中不论是底釉成分、铜红料比例或焙烧温度,都必须达到最精确的技术水平。稍有偏差,便往往导致其不能达到预期的一抹艳红,甚至颜色尽褪。
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此瓶传奇色彩的传承经历。
此瓶曾为一对苏格兰夫妇所藏,他们起初以为它只是件普通的中国瓷器,便将其作为灯座,直至他们参观博物馆时,看到一件类似瓷器,遂交予佳士得专家鉴定及估价,才确认了它是珍罕的明釉里红瓷器。
1984年伦敦佳士得以英镑拍出此瓶,创下佳士得当时东方艺术品拍卖的纪录。
这件“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源自著名收藏家陈清华先生的旧藏。
该瓶通体呈八方形,长方形腹部有八面开光,圈足外撇。堆塑而成的凸起装饰线,横向将瓶身分隔成六个部分,纵向以八条金彩为装饰线,整体的装饰图案被分为四十八个部分。瓶身装饰图案富丽华贵,构图繁密,层次清晰。
口部、足部分别在黄釉上绘矾红蔓草纹图案作地,上绘粉彩变形蝙蝠纹;肩部、胫部同样是在黄釉上绘蔓草纹图案作地,上绘双螭拱寿纹;瓶颈部以粉彩在同色釉地上蔓草纹为地,上饰结、磬、璎珞纹,寓意“福寿吉庆”。
瓶腹八面开光微微外凸,以海天一色的晴天碧海为背景绘“八仙过海”图;瓶内里及瓶底施均匀的松石绿釉,瓶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矾红篆书款。
八仙着装各不相同,衣衫色彩华丽浓艳,纹饰绘画细腻流畅,八位仙人的仙风道骨、怡然自得的神态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充分体现了乾隆时期官窑粉彩瓷器制作工艺的高成就。
珐琅彩是一种外来技术,它们的化学组成非常特别,与中国传统釉上彩有很大不同,主要差别在着色剂和助熔剂方面。
广州御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越秀区去东风路850号锦城大厦楼22楼全层
李经理 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