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龙泉窑青瓷堪称中国瓷器的顶尖代表之一,也曾有天价拍品成交,但其整体价格低廉,远不及景德镇明清彩瓷,同时在高古陶瓷窑系中,是价值相对较低的一类。2013年古玩文化艺术品交易春拍上有一件宋代龙泉青釉贴鱼纹盘以22144英镑成交。2012年古玩文化艺术品交易首拍上,宋代龙泉窑青釉鬲式炉以63.25万港元成交。此炉的造型是仿照青铜器鬲的形制炉呈鬲式,宽沿尖缘,三足,中腹部起棱线,并延至足跟,三足跟内各穿一孔,炉身自上而下的线条自然流畅,包裹住精心淘洗过的胎骨,以协调匀称的比例呈现出一种超然的形态美。通体满施肥厚的青釉,釉色为纯正之龙泉粉青之色,翠如碧泉,清澈恬静;釉面光洁而沉稳。足尖无釉,可见坚实的胎土,又因流传久远,足底露胎已然如包浆般滑润。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邢瓷类冰”。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东汉
哪里有越窑瓷器鉴定的地方
越窑青瓷香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中始见“越窑”之名,这句古诗是对越窑青瓷的赞美,其魅力可见一斑。越窑是我国古代历史最悠久、影响最为广泛的瓷窑体系,不仅是汉六朝中国南北瓷业之翘楚,亦为唐代六大名窑之魁首。胎薄釉匀,青翠莹润,类冰似玉,古人眼中的越窑青瓷宛若一泓莹碧的湖水,令人如痴如醉。凝结着古代窑匠天人合一的洞察与感悟的越窑青瓷,曾经被誉为“万瓷之宗”,名扬四海,越窑青瓷曾一度成为江浙地区的金名片。
罕见宋代越窑青瓷执壶亮相
齐家的玉、汉代的陶、春秋的铜器……昨日,又有不少民间宝贝亮相本报和省收藏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甘肃十佳鉴藏家评选”活动复评组委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兰州瓷器好家拿出藏了多年的越窑青瓷执壶,其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完美地烘托出茶汤的绿色,让人爱不释手。
两晋越窑瓷器,众多欧美学者、鉴藏家以及一些中国学者、鉴藏家等人均有共识:这种现象是尊崇宋元器物,其代表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艺术的高点,这种认识在西方是长期形成的,既有美学原因,又源于历史成因。器物多里外施釉,釉层均匀,釉色多呈青绿或青黄色,釉面浑厚滋润,如冰似玉,尤其是晚唐、五代时期曾作为深圳立信国际文化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国进贡中原政权的“秘色瓷”器,更是将越窑青瓷葱翠的釉色之美发挥到了极致,难怪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越窑青瓷的釉色。
唐代制瓷业在隋代的基础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如冰似玉”的越窑青瓷和“如银似雪”的邢窑白瓷,即“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制瓷业的生产面貌。
越窑青瓷是唐、五代青瓷的杰出代表,其窑址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慈溪一带。从越窑青瓷的传世品和出土物来看,确为质量上乘之作。此时的越窑青瓷胎质普遍细腻坚致,胎色呈灰或灰白色,基本不见气孔或杂质。
越窑位于浙江省,唐代越窑的烧造地主要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以后逐渐扩展,形成越窑窑系。按越窑器型和风格可分为初唐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