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明代万历年间开始流入中国。清朝官铸银元始于1890年的广东省,当时外币在中国盛行,为有所区分,把外国流入的银铸币称为洋钱,把中国自铸的银币称为银圆(元)、银币。广东银币又称广东省造银元,泛指广东铸钱厂生产的各种面值银元。
广东铸钱厂原为广东钱局,后改为户部辖度支部造币厂广东分厂。1886年(光绪十二年),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朝廷,主张在广州设置钱局,得到允准;第二年,张之洞向朝廷上了“奏请仿铸银元折”,即刻获准设立广东造币厂;到了1889年(光绪十五年),广东钱局开始铸造银元;1910年(宣统二年),广州造币分厂生产广东银币等银币,辛亥革命胜利后,广东造币厂生产了民国广东省造银币和代铸袁像银币、孙像银币。由光绪年间开始一直到民国年间,广东造币厂生产了数十种不同面值的银元和银币。
广东人向有使用银毫的传统。广东人俗称小银币为银毫(毫银),广东话“一毫”即“一毛”之意,因此称呼二角、一角、五分面值小银币为“二毫、一毫、半毫”银毫。自民国元年始,广东造币厂所铸毫币,逐渐流布全国,而长江以南各省商场,贸易视为唯一辅币,在金融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辛亥革命后,广东造币厂将旧币(龙洋)收回改铸“中华民国贰毫银币”,设计简洁,除文字外无它物,重一钱四分四,成色符合《国币条例》之规定为:银七铜三。发行之后,商民称便,声誉颇佳。
文中此组藏品共四枚二毫银币,分别为广东省造中华民国八年贰毫银币、中华民国九年贰毫银币、中华民国十年贰毫银币和中华民国十一年贰毫银币,代表了民国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文化,反映了近代历史、经济、金融的历史兴衰和沧桑,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也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藏品正面珠圈内铸“贰毫银币”,分别绕以“中华民国八年”、“中华民国九年”、“ 中华民国十年”和“中华民国十一年”字样,珠圈下书“广东省造”,左右分列四瓣花星。背面珠圈内铸“20”,并绕以英文字“KWANG-TUNG PROVINCE TWENTY CENTS”,左右分列四瓣花星。藏品铸造精美,表面包浆自然,品相保存较好,历史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极具收藏价值和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