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官钱局即在其中之列。福建铸造银币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郑成功统治时期。由于地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并受到西班牙和墨西哥银币广泛流通的影响,其后闽台两地均铸有以军饷一类为名的银币,但均系土法打制,机制银币的历史则出现较晚。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廷批准福建省由官绅创办造币厂,仿铸广东、湖北两省银元。同年10月造币厂奉清廷急令停办,停办原因或因官绅合办性质,随即福建总督边宝泉收回铸币权,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曾试铸有一款七钱二分银元,并有实物存世。“湖北省造光绪当十铜币”,是属于“机制铜元”类,观其包浆、色锈,可明显看到包浆偏红,锈迹偏绿,缺乏年代的流传和历史痕迹,火气较重,看新。“铜元大珍——湖北面浙江龙当十白铜样币”曾渉及的学术争鸣。据有关文献披露,“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当十白铜样币”,除了白铜试铸样币外,还有红铜和黄铜两种,这3种不同材质的样币构成一套。对这套3枚珍稀的样币,有的专家认为只是一般混配币,因早期重视不足,后经众多专家考证,这套3枚币应是属于正式的试铸样币。理由:一般的同省同厂的混配模币可能容易见到,按常规一般的混配模币不可能出现在不同省、厂之间,而这种混配的现象,仅在江南、江苏早期铸开国币时出现过,是因为这些币虽冠地名两个,但生产是在同一个厂铸造(注:一家工厂使用两个名称)。那么这套币的出现,只能和铸造机械和模具的提供者有关,对此有专家推测该厂运送机器设备到中国的时候,携带了为湖北、浙江雕刻的模具。在试机时造币厂把两省的面、背混装了,这种混装也曾经在武昌造币厂发生过,但不是该试铸币,其说法不合理。另一种说法是英国伯明翰造币厂在代湖北雕刻模具时,雕刻的就是这种没有英文的水龙,并用3种不同材质试铸了样币数套,因湖北方面没有采纳这种背图,后来就把背面模具给了浙江,被浙江接受并投产。而当时在湖北试铸的数套样币流出后,也就是这种既绝版又罕见的“湖北面浙江龙当十”铜币。这套币背后的龙,都是火珠上有个小圆点的版式,正是浙江龙最早期版的特征(实际流通品在细节上有所修改),但是该说法也经不住推敲,当年在学术界对其仍有争鸣。数年后,著名钱币学家孙浩先生发表考证文章具体论证了此币的铸造,文章指出:若以开铸日期而言,湖北铜元局(1902)早于浙江铜元局(1903),因此马定祥先生首先以“湖北浙江龙”称呼这一套样币。这种龙应该说是属于湖北的一种,不妨根据其龙珠特征称呼为“圆珠龙”更形象贴切。在《伯明翰造币厂史》一书中,有浙江十文铜元的记载及图片,因此可确定浙江的币模由该厂代制;但没有为湖北铜元提供模具的记录(只有银币模),而且浙江订单于1902年4月发出,同年即已交运,此即表示模具必然在1902年中期已刻成;而湖北铜元局是阴历8月才由张之洞奏设,也就是说,浙江十文铜元模具完成时,湖北铜元局尚在筹办中。
鉴定范围:瓷器、青花瓷器、玉器、字画、翡翠、古玉、鉴定、拍卖、收藏、铜镜、宣德炉、花梨木、家具、紫檀木、沉香木、黄花梨、天珠、陨石、奇石、寻宝、金丝楠木、田黄石、鸡血石、铜钱、象牙等。官局造光绪元宝真假 官局造光绪元宝市场价值
完全都是免费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