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宁重宝是北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铸造的金属货币,材质含铜、铁、银。钱文为隶书“崇宁重宝”四字对读,属折十大钱,直径约35毫米,重10-12克,采用翻砂铸造工艺,轮廓规整,铜色青白 。该钱版式达300余种,含狭宁、阔宁、降宝等类别,部分背面带星、月等标记,存世量较大但精美品稀缺 。
该钱始铸于崇宁二年,与崇宁通宝同为“崇宁改制”货币体系的组成部分 。因强制规定折抵十枚小平钱流通,引发民间私铸,导致经济秩序紊乱,停铸后流通价值降至当二。梧州元丰监遗址出土崇宁钱数量最多,采用母钱翻砂技术铸造,体现了北宋铸币工艺水平 。现存特殊版别如珠点宁、曲冠宁在拍卖市场中呈现价格波动,成交价达25500元 。
1、看铜质
我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钱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各时代的钱币铜质是不同的,又由于古代冶炼技术不同,各地区铸造的古钱也各不相同,每个朝代各有特点。总的来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黄色,铜锡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青色。清代、民国时期,新疆、西藏等地铸钱,用铜加少许锌铅,铸成后钱体呈红色。
先秦时期的铸币主要是铜锡合金铸成的,铜质呈青红色,质地较硬挺;汉代至唐宋时期的绝大部分钱币均为青铜铸造,其特点是铜色青白中微带淡红。隋代的五铢钱因为锡的成份大,铜质泛白,称之为白钱。明嘉靖以后,开始向黄铜过渡,到天启年间,用黄铜铸币成为定制,钱币色泽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见,我国古钱铸造均有规律可循。
2、观锈色
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色。传世品也因空气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呈黑色或铜色。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氧化铜因形成的颗位大小不同,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俗称“枣皮红”、“栗子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