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夏真兴”为十六国时期夏国铸币。东晋义熙三年(407),匈奴右贤王去卑之后赫连勃勃自称天王、大单于。匈奴人认为自己是夏禹的后代,故称国号为“大夏”。东晋元熙元年(419),赫连勃勃在攻占长安后,返回统万城,以宫殿大成,于是赦其境内。又改年号为“真兴”,刻石都南,颂其功德。将其所使用过的三个年号龙升、凤翔、真兴联系起来分析,可以看出“真兴”实乃真正兴盛之意,其标志就是统万城宫殿建筑的完工。古时“太”与“大”字通用,所以钱文“太夏真兴”,实为“大夏真兴”,即国号加年号构成钱币名称,这种命名方式由此钱开始。铸钱一事,史无记载,应是铸于大夏真兴元年至六年之间(419—424)。该钱币目前市场上有迹可循的极少,保守估价也在百万以上。太夏真兴古钱币鉴定真假 太夏真兴鉴定
太夏真兴古钱币交易 太夏真兴古钱币市场行情
太夏真兴的钱径只有2.3 厘米左右, 可它却拥有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大浪淘沙,与这枚小钱同时代的遗存,在陕西境内还能找到。西安碑林石马亭内展出一匹大夏石马,1954 年由西安市长安县查家寨移入西安碑林博物馆。石马昂首站立,目视前方,腹下前后腿内侧,分别雕成两个屏障前腿下屏壁以阴线刻出界格,9 行,每行2 至5 字不等,残存铭文有“大夏真兴六年岁在甲子夏五月辛酉”等国号、纪年。马高2 米,长2.55米。作为东晋十六国之一的大夏国,曾一度占据长安城,赫连勃勃任命其长子赫连璝为大将军、雍州牧、录南台尚书事,镇守长安,真兴六年(424 年)被其弟战败身亡,这匹石马有可能为其墓前遗物。有关大夏遗存,除了上述石马之外,还有统万城遗址。该城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村北1 公里,为大夏国的都城,创建于413 年,毁于994 年。这座城址分为外郭城、东城与西城。外郭城平面略呈东西向长方形,东西城垣相距5公里,南北垣长度不详。城墙破坏严重,残存的几段城垣昭示着城市的破败与沧桑。东城与西城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其间以墙相隔,周长分别为米。西城为当时统万城的内城,东城系后建。东城东西垣各有一门,西城四面各有城门一道,城址四垣外还加筑马面。城垣、马面均由青灰色土版筑而成,夯层清晰。墙体用砂、粘土和石灰夯筑而成,色呈灰白,夯质细密坚硬。残高2—10 米,夯层厚7—20 厘米。西城基宽16 米,加上马面宽度可达30 米。城内还残留有高大的夯土台基遗址,昭示着昔日的辉煌与雄壮。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赫连勃勃的残暴统治下,为何太夏真兴虽然钱径只有2.3 厘米左右,却制作精整,正、背两面内外郭明显,且内郭为重郭。钱文笔画纤细,但十分清晰、一丝不苟。与十六国时期其他国家铸币,如后赵的丰货、成汉的汉兴、北凉的凉造新泉相比,无疑为上乘佳品,其原因就在于《晋书》所云“凡杀工匠数千,以是器物莫不精丽”。制作器物的质量与身家性命紧密相联,还有哪一位工匠敢掉以轻心,视作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