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市场投资热持续升温,与一些身家数十亿的企业家潜入此道,不惜倾其所有收藏名家书画有着密切关系,而台湾广达董事长林百里就是最典型的一位。他收藏了很多张大千和齐白石的作品,并创造了很多艺术品的高价纪录,推动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已知的张大千的拍卖纪录,他就曾刷新过五次。前三次分别是1992年在香港蘇富比拍卖中以748万港元拍得《青城山》(四屏),1994年在蘇富比以816万港元竟得《幽谷图》,1999年在佳士得以829万港元拿下张大千《荷花》(通景四屏),2010年以1.008亿元竞得张大千《爱恨湖》,2011年以1.6亿元竞得张大千《嘉耦图》。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50年代以后的作品,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
李可染的山水画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从总体看,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
人物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优异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学生。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善于画山水、人物,尤其善于画牛。
近百年中国山水画发展中,李可染是一位开宗立派的大师,他独创的“李家山水”构图饱满,笔墨凝重,气势博大,并巧妙吸收借鉴了西画的明暗处理,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形成了“黑、满、重、亮”的崭新山水画图式,将中国山水画的变革向前推了一大步,被喻为近代中国山水画“划时代的里程碑”。李可染的山水,胜在笔墨的丰富和厚重,而他对于光影的成功表现,也是其他同辈画家所远不及的。
《革命圣地韶山》此次起拍价为4500万元,经过数轮激烈竞价,最终被一名藏家以6842.5万元的价格收入囊中。据主理本次拍卖的南京经典拍卖公司相关人士透露,该画作曾于2007年由北京中贸圣佳拍卖有限公司以1047.2万元拍出,时隔4年后,被一名南京藏家辗转获得,并委托经典拍卖公司进行拍卖。
《革命圣地韶山》缘何如此受藏家追捧?经典公司人士表示,李可染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中国画艺术家,曾师从齐白石、黄宾虹等名家,成功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其画作历来是收藏市场的“抢手货”,曾创下多项现代书画拍卖的纪录。这幅《革命圣地韶山》1971年创作于湖北丹江,是画家下放湖北“五·七”干校时期的作品,表现了“文革”时期独有的绘画语汇,如红旗、苍松等,由于这一时期李可染所留画作极少,因此更凸显其收藏价值。
宣家鑫认为,鉴定是一门科学,“鉴”与“赏”是不同的。“鉴”是指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作品,目的在于分辨作品的真伪。“赏”是对作品的判断与主观理解,更多的是评判作品的艺术水准与作者的艺术造诣,两者不能混淆。
但有些书画家常常在鉴定过程中,把自己对书画的主观判断带入到辨别真伪中去,认为画得好的作品是真迹,画得差的就是赝品。其实不然,作伪者通常会将书画家的代表作作为底稿,所造的赝品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如果仅凭画得好坏来认定真伪,是不科学的。也有的鉴定专家采用著录法及标准件法,把需鉴定的作品与公认的真迹作比较,如果风格一致即为真迹,风格有差异则为赝品。这种鉴定方法也存在局限性。书画家一生中作品多达几万件,少则数千件,而真正成熟期的作品不到十分之一。如果仅用成熟期的作品作为标杆来对照,必然会造成“冤假错案”。
严酷的说“革命圣地”在其时,更像是一个具有红色意义的抽象符号。详细到山水画中,则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一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场所,好比韶山、南湖、遵义、井冈山、延安等等。该题材的提出与逐步推广,就其整个的起承转合来说,概略从1949年开国先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竣事,为其主要的生长时期。其中1950年月为酝酿期,1950年月后半期至文革前夕为阶段,文革时期为第二阶段。在文革时期,革命圣地山水画因其题材的特殊性更容易避开政治因素的滋扰,从而成为画家创作山水画常用的题材,李可染正是该题材乐成的探索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