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机制铜圆的铸造由广东伊始,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两广总督德寿与前总督李鸿章奏准仿香港铜仙铸造机制铜圆。机制铜圆较之方孔铜钱铸造精良,市商乐用,流通顺畅。次年,清政府即谕令沿江沿海各省准许仿铸。尔后,全国各地纷纷开机铸造铜圆。故当十铜圆的铸造地各异,这是区分不同当十铜圆的最明显特征。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首先便可以从此处着手,按照当十铜圆的不同铸造地,进行收藏。
自光绪二十五起,其所铸之龙银,改为计重制,并将“大清北洋机器局造”改为“北洋造”三字,背面改为蟠龙图。光绪二十七年,李鸿章卒死,由袁世凯继任北洋大臣,便决定筹设银元专局,于光绪二十八年十月落成,命为 “北洋铸造银元总局”。
光绪元宝是大清光绪年流通大面值货币之首,是我国首批引进海外技术的印发流通货币,对于现今也蕴藏了一定历史意义。光绪元宝中,价值就是广东省造的双龙寿字币:库平重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