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瓷器

故宫博物院关于清淡含蓄的汝窑的研究报告来啦

  • 发布时间:2018-09-17 09:49:14,加入时间:2018年08月20日(距今2447天)
  • 地址:中国»安徽»合肥:合肥滨湖区临滨苑B栋501
  • 公司:安徽古钰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刘波,手机:15155177382 微信:b15155177382 电话:0551-62517891

古代文献上所说的“汝窑”系指北宋时期专为宫廷烧造天青色釉青瓷的窑场,即狭义上的汝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窑中的汝窑,有人称之为“汝官窑”。考古调查和发掘情况表明,其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广义上的汝窑系指宋代汝州境内的所有窑场。

汝窑之所以被后世推为“五大名窑”之首,最重要的原因是其产品所施淡天青色釉清淡含蓄、不温不火,满足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在色彩方面的审美追求。汝窑青瓷选料精心、做工考究、胎体较薄,绝大多数都光素无纹饰,个别采用刻、印花装饰。其基本特点是造型秀丽、香灰色胎、淡天青色釉,大都采用满釉“裹足”支烧,釉面多开有细碎冰裂纹。

由于烧造时间短且烧成难度大,从文献记载看,汝窑瓷器在南宋时期就已有“近尤难得”之说,流传至今的产品数量则更为有限。根据故宫博物院统计,传世北宋汝窑瓷器仅有90多件,主要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英国大英博物馆(含大维德基金会)和上海博物馆等单位。因此,汝窑瓷器以传世稀少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备受世人青睐。

汝窑作为宋代五大民窑(哥窑,汝窑,官窑,定窑,钧窑)之首,历来都是最受关注也最有争议的宋代瓷器,自1986年发现汝窑遗址以来,关于汝窑的争议及疑虑就一直不断,本文根据故宫博物院研究整理,希望各位藏友各抒己见,聊聊对汝窑的看法。对于汝窑的起源,有学者提出“北宋汝州辖区内鲁山县段店村窑在唐代烧造的青瓷是汝瓷之源”的新观点。以往人们一致认为汝窑瓷器受到唐至北宋浙江越窑和陕西耀州窑青瓷之影响。本次研讨会上,有学者又提出汝窑瓷器在烧造工艺方面还受到唐、五代邢窑瓷器影响。

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所吕成龙所长作了大会学术总结,他说:“汝窑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有关汝窑诸多学术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指望召开一、二次学术研讨会就能解决。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所为举办此次学术活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充分准备,举办此次学术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给大家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在汝窑研究方面给出一个助推力。我们深信,随着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以及多学科综合研究力量的逐步加强,笼罩在汝窑研究中的一层层神秘面纱必将被逐层揭开。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所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一些重大学术问题的开展,也衷心希望得到大家的持续关注和支持。”

汝窑青瓷有其鲜明的特点,即不以北宋瓷窑通行的刻花、划花、剔花、印花、彩绘等技法来美化自身,而是以釉质、釉色取胜。由于汝窑青瓷胎、釉中氧化铁(Fe2O3)含量适当(约为2%),烧成温度(约为1200℃)、烧成时还原气氛又控制得恰到好处,致使器物烧成后釉面滋润,釉呈淡淡的天青色。从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及国内外其他少数博物馆所藏北宋汝窑青瓷看,其釉色变化不大,虽有深、浅的细微差别,但都离不开“淡天青”色这个基本色调。很可能正是这种深浅适中的和谐色调满足了北宋上层社会在感官上对颜色的捕捉、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才使北宋上层社会喜欢上汝瓷。由于传世汝窑瓷器大都烧造于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在位期间(1101~1125年),因此,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与当时以宋徽宗为首的北宋统治者主导宫廷用瓷有关,而汝瓷给人带来的清单含蓄之美又很可能与宋徽宗崇奉道教有密切关系。一线拍行保利翰海秋季大拍征集中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