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刻造伪主要是为了增加伪币的真实感,用大部分的真来掩盖小部分的伪,蒙混过关。对于这类伪钱,可依据下述方面加以识别:
伪品制造,一般都按制坯和作锈两阶段进行。伪品制坯,又有翻砂、改刻、挖补、拼合、打制拼合等多种方法。
翻砂造伪可分用真钱作模和自刻铸模两种。真钱作模的伪品,币面文字及形制具有很高的保真度,鉴定重点须放在锈色的辨别上。自刻铸模的伪品,因大都是没有真钱传世的臆造,或没有真品实物而只能参考图片仿刻,故在文字、制作方面,均有不符其所属时代风格的伪迹显露,大多不难辨识。
由于保留部分原字,必然造成后刻文字与原字在书法风格或神韵上的差异,而且伪造部分是造伪者一刀刀刻成的,钱体上难免留有累累刀痕,不如真钱平整光 洁。另外,造伪时要将部分币文铲去再刻出所需文字,精整时还要铲掉文字周围铜质使文字凸出,这就势必造成改刻部分地势略低,呈凹陷状。
采用磨去全部币文而改刻的伪钱,由于失铜较多,其分量及厚度都要比真钱显得轻薄,而且改刻之后的钱币,其原有的氧化层已被去除,必须另做伪锈,但后做伪锈很 难与原有真锈相协调,造成锈色差异。而用胶水粉末拌合物及干漆改刻币文的伪钱,伪作部分比较脆弱,与钱体黏结也不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