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已成为明代历史上的一大谜案。建文帝在位只有短短的3年多时间,是否铸造行用过“建文通宝”年号钱也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有泉家提出,“建文通宝”钱有实物存世,但极为罕见。《古泉汇考》记载清末最早发现甲骨文的学者王懿荣曾得到一枚“建文通宝”小平钱,认为“制作面背色泽与洪武、永乐各种小平钱无异”。1989年《舟山钱币》杂志也披露过一枚建文小平钱,声称为江苏淮阴乡下农民耕田时所获,钱径2.45厘米,重3.44克。该文认为从铜色、形制、文字、声音等方面判断,该钱均与传世明代钱币极为相似。
这些存世的“建文通宝”钱是否为建文帝在位期间铸造的年号钱呢?史籍不载,后世见仁见智,争论不休。有人认为确实是建文帝铸造的年号钱,后为朱棣所销毁。朱棣夺取其侄帝位,改元“永乐”。为掩饰这段不光彩的“夺位”历史,下令消除“建文”年号。据说当时凡有“建文”字样的铜铁器物都要销毁,最能说明“建文”朝存在的“建文通宝”年号钱自然在劫难逃。
但已故著名货币史学家彭信威先生不同意上述观点,在其著作《中国货币史》中质疑曰:“若说销毁,也不至于销毁得这样干净。”他认为建文帝未曾铸钱,因为“当时(明初)一意推行宝钞,铸钱在政府看来没有什么好处。洪武时岁次停铸,甚至禁用铜钱。后来各帝也都是在即位以后许多年才开铸,所以惠帝(建文帝)不铸钱是没有什么奇怪的。”
那么存世建文钱又从何而来呢?《明史·食货志》载,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两次补铸前朝年号钱,有人据此认为存世建文钱为嘉靖年间补铸钱。但钱币学界现在已大致认定嘉靖年间没有补铸过钱,纠正了史料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