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钱币

永历通宝与南明悲歌

  • 发布时间:2018-10-25 16:31:17,加入时间:2018年09月13日(距今2424天)
  • 地址:中国»武汉»江汉:武汉市江汉区建设大道737号广发银行大厦15楼
  • 公司:武汉雅颂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宾先生,手机:15607112789 微信:bin975595868 电话:027-85557331 QQ:975595868

历史上海晏河清的升平年代固然值得纪念,但乱世却往往更显悲怆、更考验人性,也更加拷问一个文化的灵魂。“永历通宝”所在的南明,恰是一个这样可歌、可泣、可叹的时代!崇祯十七年,思宗朱由检在煤山用一根白绫自缢,留下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遗书。明失其鹿,而天下共逐之。

景山,崇祯皇帝自缢处

奈何南明“四镇多二心,诸王无寸土”,几个小朝廷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覆灭:拥兵数十万的弘光朝廷仅坚持了一年多,江南的鲁王和隆武帝忙着争“正统”,也随着清兵南下相继沦陷。唯独永历朝廷独木强支,和农民军残部相濡以沫,在风雨飘摇的大势中苦撑十五年。永历皇帝朱由榔是明神宗之孙,若生在太平年代,也就是个闲散宗室,大抵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无奈历史却阴差阳错,把他推向风口浪尖。作为当时神宗在南方唯一的直系子孙,永历就像明代皇室的最后一面旗帜,他称帝可以说是身不由己。

他自幼年就卷入战乱之中,生在北京,却和父亲一起颠沛流离避难逃到南方。他性格里缺乏勇气,对清军谈虎色变,所以最后屡屡“移驾”来保全自己。虽然史学家多批评永历帝的“妇人之仁”,但他本质上的确是善良的,不愿意生灵涂炭。比如在撤出昆明前,永历帝就下旨禁止焚烧存粮,说“恐清师至此无粮,徒苦我百姓”,然而结果却正好资助了缺粮的清军!悲剧的永历小朝廷最后流亡到缅甸,君臣被昔日的属国安排在草房子里住下。永历帝每日魂不守舍,随行大臣却“张灯高饮,彻夜歌号”(《狩缅纪事》),似乎这些明代最后的理想主义者对前途已经心知肚明,只期求精神的麻醉了。这位南明末代皇帝最后传世的文字,是在绝望中给吴三桂这个昔日的明朝臣子的一封信。当时吴三桂带着清军兵临城下,强迫缅甸交出永历君臣。永历帝在信中语气极显哀怜:“将军之功大矣!将军之心忍乎?不忍乎?岂天覆地载之中,竟不能容朕一人哉……”。然而吴三桂完全不念旧恩。不过,吴三桂固然心狠手辣,当他最终面见永历帝这个笼中之鸟时,竟然完全乱了阵脚。史书记载,永历帝被捕后彻夜长坐,吴三桂麾下一些明朝旧吏纷纷前来拜见。吴三桂来时,起初表现的还很傲慢,只“长揖”了一下,相当于鞠了一躬而已。可当永历帝开口问道:“汝非汉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 ,吴三桂此时却突然 “缄口伏地若死人” , “左右扶之出,则色如死灰,汗浃背,自后不复敢见” (《也是录》)!可见,这位反复无常的枭雄的内心也大概矛盾重重,在 “利己” 和 “忠义” 权衡之间饱受折磨。难怪他在十二年后,发动 “三藩之乱” 时又颇具讽刺地打起了 “反清复明” 的旗号。

永历帝被害以后,南明几十年的抗清运动基本销声匿迹,除了西南边陲在李定国带领下继续活动的几千人。

李定国这位在我们今天看来或许有些“愚忠”的南明将军在深山老林中又继续坚持了一两年,然后郁郁悲愤而死。死前,他还告诉儿子要“宁死无降”。可是,他的儿子还是投降了,带着最后的一千人走出密林,对吴三桂下拜,后来做了清朝的宁夏总兵。除了王侯将相,历史对大多数人的悲欢都是一笔带过的,这些普通人的事迹在今天已经渺无声息。清兵攻占广州之后的屠杀,今人少有耳闻,仅存只言片语记载:“甲申更姓,七年讨殛。何辜生民, 再遭六极。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邱。五行共尽,无智无愚,无贵无贱,同为一区…” (《祭共冢文》)。怎一个 “惨” 字了得!

两枚小小的“永历通宝”钱币,其时代背景波澜壮阔,一言难尽。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屡遭劫难,仍绵延至今,幸甚幸甚。

对于历史爱好者,古今兴亡多少事,都在钱币的方圆之中,似乎远在天边又触手可及。昔日眦睚必报的仇敌铸造的钱币,如今,静静地躺在收藏家的同一个册子里。多少恩怨,仿佛早已在轮回中湮灭。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