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1、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
3、明代青花资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
4、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红痕迹的现象。
5、釉面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这种白中闪青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
6、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藏品鉴定出手可联系,古玩经纪人:徐总监
清代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瓷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稍面细白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轴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征集范围:
瓷器:高古瓷、元明清瓷器、民国名瓷、现代毛瓷及大师精品瓷器。
玉器:古玉、明清玉、现代玉。(如翡翠、祁连玉、台湾玉、昆仑玉、鲍文玉、碧玉、独山玉、血滴石、绿松石、玛瑙、青金石、孔雀石、宝石、猫眼石等。)
字画:历代名家书画、现当代书画、各派系名家字画。
杂项:古籍善本、金银铜器、邮票钱币、钻石珠宝、漆器、紫砂壶、佛像、唐卡、奇石雕件、田黄、鸡血石、蜜蜡、文房用品、紫檀、黄花梨、竹木牙雕、中外名酒(需未开封且包装完好)、名表等。
藏品鉴定出手可联系,古玩经纪人:徐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