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加坡伯明翰迎春拍精品:至元通宝八思巴文
规格:重:9.8g /直径:3.12cm
类别:钱币
至元,作为年号在元代时期先后有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公元1285—1294年),俗称“前至元”;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至元年间(公元1335—1340年),俗称“后至元”。这前后两个至元年间,皆有铸币,且钱文皆为“至元通宝”。其中,前至元铸“至元通宝”钱,有汉文和八思巴文两种文字,形制小平至折三;后至元铸品则版式繁杂,变化甚多,除光背外,有背星月、背异文及供养钱等等。
八思巴字创制之初,忽必烈是希望它成为加强统治的工具,但它本身存在先天的缺陷。对汉语,它只能拼写读音,汉语有固有的文字,早已为汉族和其它民族习用两千多年,而藏、梵、畏兀诸语,由于它们本来就是拼音文字,八思巴字只能将字母一一对应地转写,更是无此必要。
遽然推行八思巴字,蒙古统治下的有高度文明的各族人民将一夜全部变成“文盲”。因此,忽必烈在颁布新字诏书中说“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就是说各种文书都用各民族固有文字和八思巴字并行。实际上八思巴字形同虚设。
因此,当大元帝国灭亡以后,八思巴字亦被废弃,成为一种“死文字”。就是蒙古族自身,逃回蒙古草原以后,也仅在短暂的北元政权中行使过八思巴字,随着北元的分裂,蒙古生活方式倒退,八思巴字也日渐消失了。今天我们只能在钱币与元代其他历史文物上见到八思巴文字的身影。
据史书记载,“至元通宝”版别众多,大小不等,钱文有汉文和巴思巴文两种,由于铸期仅有数月,故而遗存不多。
此次征集到的这枚“至元通宝八思巴文”直径3.12厘米,重9.8g 郭细肉厚,穿孔适中,外观古拙陈旧,铜质粗糙坚硬,风格质朴庄重,正面钱文为八思巴文“至元通宝”四字,直读。其书写笔划规矩,字体工整挺拔、浑厚有力。横直竖立,钱文字形大,在穿廓与缘廓之间撑满,故其为至元通宝的“大字版”无疑。无需赘述,本品书相真宗规范,大元官炉之出,本真无邪。其门自然可开矣!
温馨提示:
1.加强真品、赝品鉴定知识传播,提醒广大藏家理性收藏,尽可能远离赝品、多藏真品!
2.反对对艺术品市场的利益垄断,反对抹黑民藏,努力推动民藏健康发展!
3.加强文物保护正能量传播,呼吁全社会重视并切实加强文物保护,留住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