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产生于青铜时代后期。中国的青铜时代大约起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经过夏商两代的应用和发展,至殷末周初达到鼎盛,人们不仅熟练掌握了青铜合金的配比与应用,而且掌握了多种复杂的铸造技术,能铸造各种极其复杂的礼器和实用器,著名的安阳殷墟司母戊大鼎和湖南宁乡出土的精美绝伦的四羊尊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至此,可以这么说,青铜作为一种理想的合金材料,几乎可以用来做任何人们想要的东西:礼器、盛器、兵器、乐器、农具、工具以及装饰用品等等。而且,青铜器在中国享有崇高的地位,具有祭天地、敬鬼神、释王权的功能,是当时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承载着社会意识形态、礼仪文化和规矩制度等文化意义。再者,青铜时代后期,中国社会事实上形成了青铜文化,人们对青铜充满崇拜,青铜的价值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财富。因此,青铜被普遍用于贡献、赏赐、赋税、罚没、俸禄、支付,等等。
随着西式机制币的传入,直接原因主要是中西方的贸易。自隆庆开关(1667年)以后,中外贸易迅猛发展。当时世界贸易的硬通货(世界货币)就是白银,但中国长期使用的是银两,与西方贸易使用的银元不相匹配(一枚墨西哥银元不到一两,合清标准平码七钱二分),为了中外交易及人民经济生活之便利,引入机制币是必然的结果。当然,机制币具有制作精美、成色与重量稳定、铸造效率高的优点也是显然的。此外,19世纪末引入机制币与当时西学东渐的大背景应当说也有一定的联系,毕竟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但整体的机制银元代替传统银两一直到民国22年(1933)的“废两改元”才完成。
机制银币银元跟中国古代宫廷铸造的银钱(如银开元)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宫廷铸造的金银钱纯粹系玩赏或纪念性质的,不用于流通,而19世纪后期以来的机制银元,则完全是应流通之需而制造的。
古钱币确实有其价值,而且是好的收藏品种。因为,一方面古钱币存世量比较大,便于收藏;另一方面,可以这么说,在所有古董藏品中,唯有古钱币是可以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连贯起来的,而且古钱币蕴涵着诸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信息,通过收藏古钱币,人们不仅可以学习历史知识,还可以研究政治经济史、冶金铸造史,以及书法美术史,等等。此外,古钱币还是目前文物市场基本上全放开的古玩品种。
客观地讲,要明确说什么钱最值钱是很难的,因为同一枚钱,坑口、包浆、品相不同,价值会有很大的差别。简单来说,就大众广泛认知的品种而言,古钱币中战国时候的三孔布,六字齐刀币等最值钱;近代机制币中的样币,如大清银币的样币,袁像签字版样币等最值钱。这些钱价值大,主要是存世量少,知名度高,受到广大收藏好者的喜爱。
藏品征集:孔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