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钱币

少之又少的布币价值如何

  • 发布时间:2018-11-24 10:04:32,加入时间:2018年08月22日(距今2118天)
  • 地址:中国»贵州»贵阳: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中天金融101大厦A座
  • 公司:贵州嘉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方婷,手机:18085009332 微信:f17716683385

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布本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当铜币出现后,人们因受长期习惯的影响,仍称铜钱为布。但前人也有的认为布即钱镈之镈的同音字。布币分空首布和平首布。南宋时洪遵 《泉志》 已著录有平首布,而确定空首布为钱币的始于清人。从嘉庆、道光时开始,有的古钱学家已指出布币上的地名属于周的列国时期,从而否定了有些人以为是三皇五帝时期遗物的错误说法。布币,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称为空首布;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称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铸有地名或纪重的文字。后来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币。

布币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空首布与平首布。其中空首布可分为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耸肩尖足空首布;平首布可分为釿布,锐角布,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三孔布。

空首布

首部中空中銎状。又可分为弧足空首布、尖足空首布二型。

1)弧足空首布

弧足空首布的銎较长,止于与钱身相接处,而有三角形支钉孔,銎内留有范芯。钱体下部略宽,有周郭,足部内凹而成弧形。可分为平肩与斜肩(或称“垂肩”)二亚型:

平肩弧足空首布。有大、中、小三型。斜肩弧足空首布。布身两肩下斜,因称斜肩弧足空首布,或称“削肩空首布”、“垂肩空首布”。这类异称,以不用为妥。亦有大小二型。大型者,1980年3月,在河南省宜阳柳泉乡花庄村出土一千七百八十九枚,通长78~88毫米,足距45—51毫米,重18.6~27.2克(包括范芯)。小型者,面文多为地名。通长约70毫米,足宽约40毫米,重13克左右。常见面文有“武”、“卢氏”(今河南省卢氏县)、“三川祈”等。般认为始铸时间亦不晚于春秋晚期。河南省洛阳一座战国中期墓曾出土大型者一枚,知其可能沿用至战国中期。

据以上二亚型弧足空首布主要出土干河南省洛阳一带,推知为周王畿及邻近地区的铸币。

2)尖足空首布

耸肩尖足空首布。布身耸肩、尖足、方裆或圆裆。长銎,銎内留有范芯。面背皆有三道平行直纹,有郭。多无文字,俗称“无文大空首布”。少数铸有简单文字,多系数目字。形体大小不一。大者通长137~145毫米、足宽约65毫米,连范芯重35.3~37克。小者通长117—125毫米、足宽约47毫米,重25.3~30.7克。

平首布

平首布。空首布的銎(空首),由于工艺改进、简化,而改为平首布,但通体小于空首布,重量也较轻。按形制之不同,可分为九类,即尖足布、类圆足布、类方足布、桥足布、方足布、锐角布、圆足布、三孔布和长布。根据出土资料、文献资料研究,可知平首布盛行于战国中、晚期,流通于周王畿与韩、赵、魏、燕等国。布面都有文字,系地名或地名加其他文字,

背无文或有数字,然其用意尚不能明。秦统一后,为秦半两所代替,布币退出历史舞台。

(1)尖足布

多为耸肩、尖足、方裆,由尖足空首布蜕变痕迹明显。平肩者极少。有大、小二种,然具体面文不同,或仅有大型、或仅有小型,或大、小型都有。大品称“大尖足布”,以区别于小品。

尖足布的发展型,有两种。除都继承尖足布纹饰外,其外形轮廓,不同于尖足布,或类似方足布,或类似圆足布。然与方足布、圆足布相比,其纹饰又不相同。这两种型制的发现命名,乃郑家相于新中国建立前夕所发现并予以命名的。除郑氏外,察觉这种差异者不多。因此,见于着录时,或竟混杂于方足布或圆足布之中,盖仅据外形轮廓,而未知纹饰有异;也有的纹饰同于尖足布,而将两者杂于尖足布之中。有人以为方足布系尖足布的发展型,布类方足布为过渡型,然难于成立。

(2)类方足布

形制见上文所述。

(3)类圆足布

形制见上文所述。

(4)桥足布

布文多数都有祈字,因又称祈布。在乎首布中,其厚重是****的。大小轻重不一,明显分等。有二祈、一祈、半祈三种,流行于魏国境内。

(5)方足布

方肩、方足,间有耸肩者。面背俱有周郭,少数背平夷。面有一直纹,上通于首,偏左、偏右不定。文字在直纹左右,若由左右两部组成之字,常夹直纹于中间,更有借直纹组合成字者。背有一直纹在中,左右各一斜纹,下达于足。背无文,或有数字以及“左十”、“右十”、“左”、“右”等字。面文皆为地名。体小而薄,铜质略胜于尖足布,不易折断。部分有大小两种,为两等制。

(6)锐角布

平肩、方足,首之顶部有两锐角突出于左右,因名锐角布。有大小两种,大品方裆,面背纹饰同方足布,然布身博大,布文仅三四种;小品裆作等腰三角形,面有直纹两道,分别由首之边郭延长达两足,面文只有两种。布文“卢氏金匕”,旧释“卢氏涅金”,面背俱有周郭和纹饰。通长69~70毫米、足宽41~43毫米,重18~19.5克。为大品,小品未见。卢氏,名,战国韩地,今河南省卢氏县境,或河南省陕县东南。金匕为《中国历代货币大系》释文,无角说。同书又据旧释“卢氏涅金”,解说:“涅”,地名,战国赵地,今山西省武乡县西北。卢氏说见上。布文既有地名“卢氏”又有地名“涅”,然未作解释。布文“垂”,面无中央直纹,背文有数字。通长50—52毫米,足宽31毫米,重9—10克。垂,地名,作垂,战国韩地,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战国韩国铸币。

(7)圆足布

圆首、圆肩、圆足、圆裆。面无纹饰,背有二斜纹在布身左右,斜纹间距上窄下宽,面背俱有周郭。有大、小两种,或大、中、小三种。面文两种。

(8)三孔布

圆首、圆肩、圆足、圆裆,同圆是布,唯有首及两足,各有圆形穿孔一,因名三孔布。有大小两种,为两等制。大晶背“两”字,小品背“十二朱”。三孔布发现较晚,传世品极稀,且在新中国建国以前,流出国外者颇多,日本银行所藏三孔布,即二十枚左右。向无出土记录。1984年4月,在山西省朔县出土的宋子三孔布,为有出土纪录之始,弥足珍贵。三孔布断代归属,向有赵国铸,秦占赵地后铸,中山国铸。三说中,以资料论,似为战国晚期铸,可能属赵。

(9)长布

平肩、方足、方裆,体形狭长,首有一圆穿孔。布文“殊钱当忻”四字。通长101—130毫米、宽31~35毫米,重31~34克,最重者可达40克以上。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