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是我国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是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见证。自1955年发行第一套全国粮票始,至1993年票证全面退出,小小方寸票证作为一种载体,见证了我国从物质匮乏发展到物产丰富的全面过程,也承载了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记忆。
粮票是为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制度而发行的一种无价证券,其设计者的初衷是把它作为粮食计划供应和计划管理的手段,以“方便”居民外出旅行、公干时饮食之用,它的背面都印有“本票只限在××范围内购买粮食或粮食制品,严禁买卖、伪造,涂改无效,遗失不补”的字样。然而,在原有计划经济制度结构中,粮食关系与户口紧密挂钩,公安部在人口统计中把由政府计划供粮的城镇居民划为“非农业户口”,粮票成为一种身份和权利的象征。能够按时按量领到粮票,就意味着取得了城市居民的身份,能够享受国家给予居民的一系列待遇。这是农民羡慕已久、求之不得的事情。1989年,粮票被取消了。1993年2月,全国两会召开,代表委员们就餐第一次不再需要缴纳粮票。当时国家同时提高粮食的定购价格和销售价格,基本上实现了购销同价,在此基础上,各地陆续开始放开粮价、取消粮票。1955年出现的粮票,终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今,粮票已经逐渐显示出了它独特的文化历史身份了,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收藏全国粮票收藏价格表的意义所在了。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长期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所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