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铜元正式改称“铜币”,民国发行的铜币与清的区别是龙纹被换成了由稻穗组成的嘉禾纹。各省铸造的铜元大多为两面叉的国旗图案,并有“开国纪念币”或“中华民国铜币”字样。
经过这几年的钱币市场酝酿,以机制币为主的钱币交易市场正在悄然升温。特别是沿海城市及内地市场掀起一场铜币投资热。铜币是钱币收藏的很大一类,不同版别的铜币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值得投资者们细细品味。在古币的市场交易中,双旗铜币更是备受青睐,成为很多收藏家们追逐的焦点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是铜元收藏研究中数量很大,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品类,甚至可以说是民国铜元的主体品种。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是由民国政府发行的一款纪念铜钱,正面"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字样,十文,背面交叉龙旗。铜币当时面值以当十、当二十为主,当五十面值的相当少见,非常珍贵。
民国后期铜元主要指民国二十五年(1936)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民国中期后几年,各地军阀逐步走向衰落,国民党政府开始了统一币制控制金融的进程。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主要发行纸币,铜元辅币逐渐被镍币所代替。发行的铜元主要有党徽布图分币等。解放前夕,贵州、绥远还发行了地方铜元,但只是昙花一现。
币面值有: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等,其中当五十面值的相当罕见,当贰佰文的那更是少之又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因此十分宝贵。
民国在中国历史上仅仅存在了几十年的时间,因此,在兵荒马乱、国内战争频发的期间内,钱币在经历了无穷的岁月之后,依然可以完整地保留下来,收藏价值和历史价值都特别的大,所以价格很高。
从双旗币中,我们在客观上见证民国双旗币历史沉淀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这枚来自于民国期间的双旗币的完美品相以及居高不下的市场价值,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艺术品鉴价值。
铜钱造假
所谓古代铜钱做假就是偷工减料,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减轻钱币重量,二是原料掺假。
钱币造假最早出现在西汉文帝时期,至此之后,私铸、盗铸铜钱之风便屡禁不止,离奇的是,官府和民间均有私自铸造钱币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古代铜钱的性质有直接关系。
唐代之前,铜钱是以铜的重量命名并确定其价值的,一经国家确定后不能改变,铸钱就是增加财富,越多越好。但是,铜材是有限的,因此,在铸钱时,为了牟取更大利润,通常会偷工减料。
比如,西汉初年,沿用重量为十二铢的秦半两钱,但由于铜材不足,铜钱严重匮乏,于是,铸造的半两钱其实只有八铢重。后来,更是逐渐减轻重两,铸造四铢半两和三铢钱;还有将重十二铢的钱融化,做成三铢重的半两钱当成十二铢重钱用的现象。如此混乱的币制直接导致民间盗铸私铸钱币行为猖獗。
汉武帝时期进行了货币改革,废除半两钱,铸造新型的五铢钱币。但是,东汉末年,董卓当政时又将五铢钱改成了一铢重,货币瞬时贬值了四五倍。钱币像鸡的眼睛那么大,称为“鸡目五铢”。此时,民间钱币私铸也蜂拥而起,这种钱币不仅小而且铭文几乎看不清楚。
私铸的鸡目五铢
西汉王莽时期,曾推行了几次钱币改革,发行最多的是“大泉五十”,一枚大泉五十相当于50枚五铢钱。《汉书·王莽传》中记载:“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说的是当时官民私铸钱币之风极盛。私铸的“大泉五十”是民间自制模板仿造的,不但不如官钱那么精致,而且文字扭曲,钱本身的重量也很小,但即便是这样的货币,也依旧能在民间流通。
官铸和私铸的大泉五十
到了唐朝,以重量为钱文的习俗被废除,钱文改为通宝制。钱币的面值有小平(一文钱)、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之后,历代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私铸铜钱,这些私铸钱的特点就是尺寸小、重量轻,且钱文不够清晰有力,铜质不纯。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铜钱的特殊性质,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铸造的钱币其实都是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因此,今天我们看到有不少减重和铜质不纯的粗拙钱币基本都是当时的私铸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