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九年(1903),天津设立户部造币总厂,1905年竣工后就开始铸造“乙巳”年“大清铜币”,并由此取代光绪元宝。另一方面,清政府颁行《整顿圜法章程》。“光绪年造”大清铜币的面值主要有当制钱二十文、十文、五文、二文四种,据铜币中阴文或阳文汉字可知粤、闽、苏、宁、淮、吉、皖、鄂、湘、奉、直、浙、赣、川、滇、云、汴、东等地均有铸造。然而,清政府这次的币制改革收效有限,铜币泛滥之灾愈演愈烈。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实行银本位制,铜元为辅币。1911年推出了“宣统年造”大清铜币,面额有“二十文、十文、五文、二文、一文”等数种。随着辛亥革命爆发,“宣统年造”大清铜币并未流通,清代铜元的铸造也就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