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国最早的货币,大约是在夏商之际,海贝成了先祖们制作货币的首选,也成为了中国最早的钱币,贝币。商周时期贝类的货币职能并不单一,有时也被制作成装饰品,象征着财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用骨、陶、石、玉等制作仿贝,以满足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直至以青铜为材质的金属仿贝出现,由此,我国货币的发展进入到了金属铸币阶段。
1900年,两广总督德寿与前总督李鸿章奏准慈禧太后,仿香港铜仙铸造机制铜圆。同一世纪1906年清政府停铸“光绪元宝”,改铸“大清铜币”。就这样大清铜币得以流传下来,但能流传至今,现存于世的铜币更是少之又少,这也就导致了大清铜币十文价格一直处于市场基准高位水平之上。大清铜币虽然铸造时间不长,但版别繁多,根据内嵌地名小字就有二十个铸币局铸造。各省局所铸铜圆尽管其币背皆采用龙型图案,但龙型各异,种类繁多,再加上铸币局众多,许多收藏家对其爱不释手,热衷于收藏不同版别的大清铜币,十分有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