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是一枚清代的黄铜异形挂花钱,高度约48毫米,挂牌正面雕刻囍字,字体规整清秀,背面雕刻一麒麟。
异形挂花是指整体形状非圆形的花钱,主要包括各类挂牌、挂钱、花边和不规则图形的钱币等。挂牌是指钱体上下有孔或有挂环,钱体中间无穿的花钱。挂牌最早出现于汉代,从出土的实物来看,早期挂牌有着自己的特殊用途,并不是专用于佩戴之用的。
宋元以前的挂牌尺寸相对较小,题材以宗教类为主。明清以前挂牌的数量都不太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风民俗在挂牌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挂牌总体铸造数量大,题材丰富,再加上设计者个人的理解和创造,挂牌的图案和纹饰看起来更加精美,这也显现了挂牌最初的佩戴功能。此挂牌除了文字、书法、图画比较精美,其图面中还渗透着悠久的民俗文化。
至于囍的来历,传说宋代王安石赶考时,巧遇马家小姐出联招婿:“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读后,一时未能对出,到了京城,考题正好是下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对出,并被取为进士。返乡途中,当他再次路过那户人家时,又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结果被招为乘龙快婿。一次巧合竟成就了人生两大喜事——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新婚之夜,王安石心花怒放,把两个喜字写在一起,贴在门上,成了新婚喜庆的“囍”。从此人们纷纷效仿,沿用至今,囍字成为家喻户晓的喜庆吉祥的标志。而麒麟为我国神话传说中的仁兽,是人们心目中极为喜爱的祥瑞之兽,是仁慈和吉祥的象征。
像麒麟挂花这样的花钱,花外有钱,花钱交织,别具一格。其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社会活动的场景。 因为宫廷档案或者其他有关文献资料有限,清代以前的民俗花钱是否有宫钱,目前在学界还难以定论。不过,当前可认定的最早的宫钱是河北满城窦绾墓出土的一套酒令钱。窦绾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妻子,这套钱应是她生前饮酒行令所用,死后随其下葬了。
近来,笔者在某藏家处见到一枚辽代手雕鎏金占天图花钱(如图),此钱形制非常规整,无丝毫铸造痕迹,应为整体雕制。正面线条图案有明显的切削感,尤其是星象表面呈球面效果,可见其工艺之细精。钱体表面处理得极为光滑,加上通体鎏金,气韵天成,卓然皇家风范。另一个特殊之处是钱币外郭呈直边,这与绝大多数辽代行用钱、民俗钱的鱼脊边都不同。
正面观此钱,穿上为星象;穿右为一人侧身着袍服,头戴璞头,手执笏;穿下乃山石草木;穿左似一桌案,上置香炉。总体布局疏密有致,繁而不乱。山石寥寥数刀,阴阳向背,利落分明;人物以圆雕手法突出面部,似能看出表情,表现手法极高。
占星风俗是古代根据星象推测吉凶,进而发展为对某一星宿进行崇拜和祭祀的风俗,通过占星、云气、风向等方法来预测来年丰欠甚至国家兴衰。这种风俗不但流行于民间,也同样为皇家贵族所普遍采用。汉代张衡曾在《灵宪》中说道:“日月远行,历示吉凶”。
据考证,民俗钱上的星象纹饰最早大量出现在汉代的五铢和大泉五十花钱上面,之后一直延续下来,到了辽宋时代又一次在民俗钱上大量呈现。著名的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就曾引用了《古泉汇》里面的几枚宋代民俗钱,这几枚钱币上面均有星座图案。李约瑟博士考证这些星座“有些表示出罗盘方位角,……另一些则代表星座的神灵”,故而推测这些民俗钱“用于占卜,是星占用具”。
此外,这枚手雕鎏金占天图花钱还有一处耐人寻味的地方——人物的服饰。辽人为何与汉人同样着袍执笏?原来辽官制实行双轨体制,汉官依汉制,其官服为汉服制度。按《辽史》卷五六《仪卫志二·国服》记载:“汉官五品以上璞头、紫袍、牙笏、金玉带,六品以下璞头、绯衣、木笏”。又按《辽史》卷五三《礼志六·嘉仪下》所载,皇后生辰仪、宰相中谢仪、拜表仪、正旦朝贺仪等,执事者皆有笏,出笏之制。可见辽制不仅汉官执笏,而且执笏制度已成为国家礼制的重要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