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比较常见的晋升路线:会计→成本会计→主管会计→财务经理,其中,成本会计是一道槛!做好了,从会计转为成本分析、经营分析及管理会计是很有优势的。那么,如何掌握好成本会计?实现从传统会计到管理型会计的华丽大转身呢?下面与大家交流这些与成本核算有关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到你。
熟悉成本相关的概念:成本对象、成本归集、成本分摊、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成本核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严格说是一种管理工具)。
成本核算注意要点:熟悉企业生产过程、了解公司产品结构、没有百分百准确的成本、成本核算的阶段是发现异常、防止成本核算成为利润调节的工具。
1、确定成本核算方法:
1)、多数企业采取的是品种法;
2)、严格以销定产的企业能够做到分批法;
3)、生产周期长有半成品的企业适合分步法;
4)、精细化管理的企业喜欢用作业成本法;
5)、SAP支持标准成本法。
2、定义成本对象:
1)、有系统支持,一般以最终的物料为成本对象;
2)、若多产品差异不大,也可能是大类;
3)、如果是手工计算,则通常会按照核算能明细的程度设置成本对象。
3、归集费用:
1)、直接材料,直接归集到成本对象,比如:主材、包装物等;
2)、间接材料,无法直接归集到成本对象,通常先通过成本中心归集,在制造费用核算;
3)、直接人工,一般先归集到车间,在生产成本科目核算;
4)、间接人工,一般先归集到间接生产部门,在制造费用科目核算;
5)、间接费用,比如维修费、检验费、折旧费等,先归集到部门,在制造费用科目核算。
4、间接费用分摊:
1)、确定间接费用分摊比例:间接人工以工时分摊;折旧以机器工时分摊;间接费用通常以产量分摊。
2)、间接费用分摊到成本对象。
5、结转生产成本至存货
事实上,成本核算本身并不难,可能成本核算之外的对企业的完整认识才是真正能实现华丽大转身的因素。
1、了解公司产品结构
成本核算需要确定的是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对象,了解产品结构是为了找到最适合企业成本核算的方式。
如:明明是重复制造企业,非用采取分布法核算,估计实施起来也很困难。明明销售定义为两种产品,定价也完全不一样,但财务说:我没办法分开核算,那可能就是财务失职了,同样的,若产品设计本身就只有小差异,比如包装盒的颜色不一样,或者使用不同的标签,财务非得分开核算成本,那也显得多此一举了。
2、熟悉生产流程
财务是估计的艺术,这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运用不当首先会导致产品成本不准,然后相应地影响产品定价甚至是营销策略,最糟糕的情况,可能会将原本盈利的产品淘汰反倒是留下了不盈利产品线。
只有对生产流程非常熟悉,才可能对每个环节产生的成本了如指掌,在对间接费用进行分摊分配时,才可能选择最合理的分配方式,从而得到相对更准确的成本数据。
比如说:两类产品,虽然最后的规格和包装很类似,但因为不同客户的要求,生产工艺完全不一样,若财务不考虑差异,在分摊间接费用时仍是按量分摊,显然就有明细差异了。再比如说,明明是两条独立的生产线,财务的折旧非要放在一起分摊,可能就有调节利润的嫌疑了。
3、成本管理的价值
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其实不是为了计算出成本,更应该在于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异常。
比如,若突然某一成本项数据明显高出以往均价,是不是应该及时提醒生产关注该生产环节;再比如说,原料价格上涨导致整体成本上升,是不是应该及时反馈业务部门调整价格策略或者调整产能?更往前说,是否可以基于历史数据提前预估产品成本呢,从而指导销售和生产。或者能借助成本分析模型,发掘出降低成本的方法。
好了,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以上仅是个人体会,具体还是请在实际业务中,学习中去领悟和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