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长沙一处文旅小镇的改造项目中,中山蓝翠鸟新型环保材料公司供应的 80 吨水包砂,为小镇建筑披上了一层兼具古朴质感与现代防护性能的 “外衣”。这些水包砂不仅精准还原了当地传统建筑的风貌特色,更以过硬的品质为小镇的文化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
该文旅小镇坐落于长沙望城区,紧邻湘江畔,周边分布着多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遗址,是长沙打造 “文旅融合示范区” 的重点项目。小镇改造旨在保留历史文脉的同时,打造集民俗体验、特色餐饮、非遗展示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因此对建筑外观的 “古朴质感” 和 “文化适配性” 提出了极高要求。此前,小镇部分建筑因使用普通涂料,出现了色彩失真、风格突兀等问题,与周边历史景观格格不入。
为找到既能还原传统石材质感,又能适应南方湿润气候的材料,项目方历时 3 个月考察了 12 个品牌,最终蓝翠鸟水包砂凭借 “高仿真度 + 强耐候性” 的双重优势入选。“我们需要的是‘第一眼像古石,十年后还像古石’的材料。” 小镇规划负责人蓝翠鸟提供的样品在模拟老化测试中,历经 500 小时紫外线照射和 200 次冷热循环后,仍保持着青灰色砂岩的原始纹理,这是其脱颖而出的关键。
此次应用的水包砂采用蓝翠鸟 “古法彩砂复刻技术”,精选湖南本地天然青石板破碎后的矿砂为原料,通过 7 道研磨工序控制砂粒粒径在 0.3-0.8mm 之间,再以特殊胶黏剂包裹,最终呈现出带有细密凿痕纹理的仿古建筑效果。针对小镇临湘江、空气湿度大的特点,产品特别添加了防霉因子,经检测防霉等级达 0 级,可有效防止墙面长青苔。同时,其耐水性能达到 96 小时无异常,能抵御长沙梅雨季的持续降雨。
为精准匹配小镇不同区域的建筑风格,蓝翠鸟技术团队展开了细致的 “色彩定制” 工作:针对核心景区的仿古城墙,调配出深褐色仿麻石效果;民俗街区的商铺则采用浅灰色仿花岗岩质感;而临江栈道旁的观景台,选用青灰色仿砂岩纹理,与对岸的古民居遗址形成视觉呼应。施工时,团队创新采用 “分层喷涂法”,先喷底色层模拟石材底色,再喷纹理层塑造凿痕感,最后罩面时添加微量铁红色浆,营造出历经岁月侵蚀的 “风化效果”。
“最难的是让现代工艺做出‘时光的味道’。” 蓝翠鸟驻场技术员介绍,为还原古墙的 “斑驳感”,他们在部分墙面故意保留 10%-15% 的 “自然色差区”,通过控制喷涂压力形成深浅不一的纹理,这种处理让不少游客误以为是 “翻新的老石材”。施工期间,团队还同步完成了 3 处百年老墙的修复工作,采用 “局部点补法” 将水包砂与原有石材无缝衔接,确保新旧墙面风格统一。
改造后的小镇试运营期间,客流数据亮眼。据统计,周末日均接待游客量突破 5000 人次,较改造前增长 3 倍,其中 “古墙打卡点” 成为小红书热门话题,相关笔记超 2000 条。经营非遗剪纸店的周老板笑着说:“墙面换成仿青石质感后,店里的老物件摆着更有味道了,客单价都提高了 20%。”
蓝翠鸟华中区域总监文旅小镇改造是对材料 “功能性” 与 “文化性” 的双重考验。此次长沙项目的实践证明,水包砂不仅能做 “建筑的防护服”,更能当 “文化的传声筒”。目前,双方已签订二期合作协议,计划再采购 50 吨水包砂用于小镇拓展区建设。
漫步改造后的小镇,青灰色的仿石墙面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墙面纹理与百年古民居的石材浑然一体,连墙角的青苔都 “长” 得恰到好处。这 80 吨水包砂,以现代技术复刻了时光的印记,让小镇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具备了应对未来岁月考验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