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合金牺牲阳极的使用需遵循科学流程,包括前期准备、安装施工、运行监测及后期维护,以确保其能持续为被保护物提供有效的阴极保护:
一、前期准备:明确保护需求与环境适配性
评估保护对象与环境:确定被保护体的材质(如碳钢、铸铁)、尺寸、埋深/所处环境,计算所需保护电流。
检测环境参数:测量介质电阻率、pH 值、氯离子含量等,确认镁合金阳极的适用性。
选择合适的阳极规格:根据保护电流需求,选择阳极的型号、尺寸及数量。优先选择符合行业标准的镁合金阳极,确保其化学成分和电化学性能达标。
二、安装施工:确保阳极与被保护体有效连接
阳极预处理:去除阳极表面的氧化膜或油污:可用砂纸打磨、酸洗或喷砂处理,露出新鲜金属表面,增强其电化学活性。若阳极预设电缆,需检查电缆绝缘层是否完好,接头处做防腐处理。
阳极布置方式:埋地环境采用“浅埋式”,将阳极埋设在被保护体附近,埋深与被保护体一致或略深;土壤电阻率较高时,可采用“深井阳极”,将阳极埋入直径10~20cm 的钻孔中,周围填充焦炭填料;水体环境,阳极直接固定在被保护体表面,确保与水体充分接触,避免被泥沙覆盖。
电气连接:用铜缆将阳极与被保护体直接连接,连接点需牢固、低电阻。
若保护范围大,可采用“阳极组”,通过汇流排连接至被保护体,提高电流输出稳定性。
回填与密封:阳极周围回填专用填料,填料可降低阳极与土壤的接触电阻,同时缓冲环境pH值变化,减少阳极局部腐蚀。回填时需分层夯实,确保阳极与填料紧密接触,避免空气间隙。
三、运行监测:确保保护效果达标
初始电位测量:安装完成后,用参比电极测量被保护体的电位,未通电流时的“开路电位” 应接近被保护体的自然腐蚀电位;接通阳极后,“保护电位”需达到标准值。
定期监测参数:保护电位,每3~6个月测量一次,确保被保护体电位稳定在规定范围。
阳极输出电流:用电流表测量回路电流,对比设计值,若电流骤降可能是阳极钝化或连接故障。
阳极消耗情况:埋地阳极可通过开挖检查,观察其表面腐蚀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