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周期(也叫灌水间隔)并不是固定 3 天或 5 天,而是“土壤-作物-天气-系统”四要素动态平衡的结
果。下面给出一套“先算后校”的 3 步方法,现场拿尺子、手机或张力计 10 分钟就能确定。
────
──────────────
第 1 步:理论上算“允许周期”
Tmax = RAW ÷ ETc
• RAW(Readily
Available Water)=根系层有效水量
RAW = 10 × H × Rd × (θFC – θWP) × P
其中:
H:计划湿润
层深度,柑橘结果期一般取 0.4 m(40 cm);
Rd:根区土壤有效水比例,壤土 0.7、砂壤 0.55、粘壤
0.8;
θFC:田间持水量(体积 %),可查土肥站或自己取土环刀测;
θWP:凋萎系数(体积 %);
P:允
许消耗比例,滴灌柑橘取 30 %(即土壤水降到田间持水量的 70 % 就灌)。
举例(眉山壤土):
θFC =
28 %,θWP = 12 %,P = 30 %,Rd = 0.7
RAW = 10 × 0.4 × 0.7 × (28 – 12) × 0.3 ≈ 13.4 mm
ETc(7 月)= 3.4 mm/天
Tmax = 13.4 ÷ 3.4 ≈ 4 天
→ 理论灌水周期 4 天,超过就会受旱。
──────────────────
第 2 步:系统能力校核——“能不能在 4 天内浇完?”
• 轮灌
组数 N = 园区总面积 ÷ 一次可同时灌溉面积
• 实际周期 Tsys = N × 单组运行时间 t
一般滴灌单组运
行 2-3 h 即可浇透 20 mm 以内。
若 10 ha 分 5 组,每组 2 h → Tsys = 5 × 2 h ≈ 10 h(远小于
4 天),系统能力满足,周期可按 3-4 天执行。
──────────────────
第 3 步:现
场“一插一看”最终拍板
• 张力计:15 cm 深度读数 25-30 kPa 就灌(壤土对应田间持水量约 70 %)。
•
手摸:取 15 cm 深处土,手握勉强成团、轻碰即散,即 70 % 左右,第二天安排灌水。
• 手机 App:接入
土壤水分传感器,当 24 h 下降速率 ≥1.5 mm/天即触发灌溉。
─────────────────
─
经验值速查表(四川盆地滴灌柑橘)
| 生育期 | 根系深度 | 周期 | 张力计阈值 |
|---|---|---|---|
| 春梢-花期 | 20-30 cm | 5-7 天 | 30 kPa |
| 膨果期 | 30-40 cm | 3-4 天 | 25
kPa |
| 着色期 | 30-40 cm | 5-7 天 | 30 kPa |
| 采后 | 20 cm | 10-15 天 | 40 kPa |
─────
─────────────
一句话总结
先按“土壤有效水量 ÷ 作物日需水量”算上限,再用轮灌组数
确认系统能否完成,最后用张力计或手摸微调——这就是柑橘滴灌的灌溉周期确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