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火灾事故中,80% 以上的初始火源与巷道地面密切相关。传统巷道铺路材料,如普通钢板、混凝土、木质垫板等,在防火性能上存在致命短板,成为隐患滋生的温床。
普通钢板虽能承重,却不具备阻燃性 —— 当井下电气设备短路产生火花,或运输车辆刹车摩擦生热时,高温会使钢板表面温度骤升,若接触到堆积的煤尘或泄漏的瓦斯,瞬间就能引燃可燃物。某煤矿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故:重型卡车在钢板铺设的巷道内紧急刹车,刹车片摩擦产生的火星溅到钢板缝隙中的煤尘上,短短 30 秒就引发局部火灾,浓烟迅速蔓延至整个巷道,导致作业面停产 3 天。
混凝土地面看似坚固,实则在高温下易开裂剥落 —— 火灾发生时,混凝土内部水分快速蒸发,形成大量孔隙,不仅无法阻断火势,反而会让火焰通过裂缝向深处蔓延,同时剥落的碎石还可能砸伤逃生人员。而木质垫板更是 “易燃品”,一旦遇到明火,会迅速燃烧并释放有毒浓烟,成为火灾扩散的 “加速器”。
更危险的是,这些传统材料普遍缺乏抗静电性能。井下人员行走、设备移动产生的静电,会在材料表面积聚,当静电电压达到 300V 以上时,就可能击穿空气产生火花,引燃瓦斯与煤尘混合物。数据显示,煤矿井下因静电引发的爆炸事故,有 40% 与巷道地面材料无法释放静电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