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雷电预警系统的预警等级主要依据雷电发生的时间紧迫性、强度大小及可能造成的灾害风险程度,划分为四级,各级均有明确的预警标准、防御目标和应对建议,便于不同场景(如公共安全、企业生产)快速识别风险并采取措施。具体划分如下:
1. 蓝色预警(一般风险)
预警标准:预计未来 6 小时内,目标区域可能发生雷电活动,且雷电强度较弱;或已出现雷电活动,且可能持续。
核心特征:雷电影响范围较广,但强度低,发生概率中等,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灾害。
防御建议:
公众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户外活动时避开大树、电线杆、广告牌等易遭雷击的高大物体。
家用电器(如空调、电视)可正常使用,但建议关闭门窗,避免雷电感应引发设备轻微故障。
2. 黄色预警(较重风险)
预警标准:预计未来 3 小时内,目标区域将发生雷电活动,雷电强度中等;或已出现较强雷电活动,且可能持续并扩大影响范围。
核心特征:雷电强度提升,可能伴随短时大风(风力 6-8 级)、短时强降水(1 小时雨量 20 毫米以上),存在引发轻度灾害的风险(如户外设备损坏、少量人员受惊吓)。
防御建议:
户外作业(如园林修剪、道路施工)暂停,作业人员转移至室内安全区域。
易燃易爆场所(如加油站、小型化工厂)停止露天作业,关闭露天阀门,避免雷击引发火花。
家庭可暂时断开电视、电脑等敏感电器的电源,减少雷电感应损坏风险。
3. 橙色预警(严重风险)
预警标准:预计未来 2 小时内,目标区域将发生强雷电活动,雷电强度大;或已出现强雷电活动,且可能持续,影响范围集中。
核心特征:雷电频次高、强度大,大概率伴随短时暴雨、雷暴大风(风力 8-10 级),可能造成较严重灾害(如电力线路跳闸、建筑物局部损坏、人员受伤)。
防御建议:
所有户外活动(包括交通、施工、旅游等)全面停止,人员务必留在室内或封闭性较好的车辆内,严禁在户外停留。
电力、通信部门启动应急机制,加强变电站、基站等关键设施的巡检,提前做好跳闸、断网后的抢修准备。
学校、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需提醒人员远离窗户、金属管道,避免接触带电设备。
4. 红色预警(特别严重风险)
预警标准:预计未来 1 小时内,目标区域将发生极强雷电活动,雷电强度极大;或已出现极强雷电活动,且持续时间可能超过 30 分钟。
核心特征:雷电能量极强、放电频繁,常伴随短时特大暴雨(1 小时雨量 50 毫米以上)、强雷暴大风(风力 10 级以上)甚至冰雹,极易造成严重灾害(如大面积停电、建筑物损毁、人员伤亡)。
防御建议:
除应急救援人员外,所有人员必须留在室内最安全区域(如远离外墙、门窗的房间),严禁任何户外活动。
石油、化工、航空等高危行业,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关闭生产装置、停止航班起降,确保关键设备和人员绝对安全。
政府及应急部门加强值班值守,做好灾害救援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雷击火灾、倒塌等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