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旅游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看山看水”的粗放式发展,到“懂山懂水”的精细化运营,从单一景点竞争到全域旅游生态构建,行业对管理的科学性、服务的精准性、决策的智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一景通智慧旅游信息化平台”与“一景通综合管控平台”应运而生,二者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共同推动旅游景区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破局传统痛点:为何需要“一景通”?
传统景区管理长期面临三大顽疾:一是“信息孤岛”——各部门数据分散存储,形成“竖井效应”,导致资源调配滞后、应急响应迟缓;二是“服务割裂”——游客需在不同平台重复操作,体验碎片化,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三是“管理粗放”——依赖人工统计和经验判断,缺乏实时动态监测手段,易造成拥堵、超载等安全隐患。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景区运营效率,更影响了游客满意度与品牌形象。
“一景通”的出现,正是为了打通这些堵点。它并非简单的工具叠加,而是以“全局视角+底层架构”重构管理逻辑,将原本孤立的票务、安防、客流、营销、运维等模块纳入统一平台,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与业务的协同联动,让景区管理从“局部优化”跃升为“整体智治”。
二、双平台协同发力:构建全域智慧生态
1. 一景通智慧旅游信息化平台:游客需求的“翻译官”
该平台以“游客为中心”设计,聚焦行前、行中、行后全流程服务闭环:
行前预判: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画像(年龄、地域、消费习惯),提前预测热门时段、热门路线,辅助景区制定弹性门票政策,引导错峰出行;
行中陪伴:集成AR导航、语音导览、智能停车、一键求助等功能,游客扫码即可获取实时位置指引、周边设施查询等服务,甚至能根据兴趣偏好隐藏玩法;
行后沉淀:自动生成电子游记,鼓励用户分享至社交平台,同时收集反馈意见,为产品迭代提供依据。
这一平台的本质,是将游客的每一个需求转化为可感知、可触达的服务,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更加从容。
2. 一景通综合管控平台:景区运行的“中枢神经”
如果说信息化平台是“前台”的服务窗口,那么综合管控平台则是“后台”的大脑中枢。它整合了物联网、云计算、AI算法等技术,赋予管理者“千里眼”和“顺风耳”:
一张图掌控全局:GIS地图直观呈现景区内人流密度、车辆轨迹、环境监测数据(如空气质量、水质)、设施状态(如厕所占用率、充电桩空闲数),异常情况自动标注红点预警;
一套规则高效调度:基于预设阈值触发智能指令——当某区域人流超标时,自动启动分流方案,推送替代路线至游客手机;当设备故障报警时,同步派单至维修人员移动端;
一组模型科学决策:利用历史数据训练预测模型,模拟不同场景下的客流承载量、收入波动趋势,为定价策略、活动策划、资源配置提供量化依据。
通过这一平台,景区管理者得以摆脱“救火式”工作模式,转而以数据为锚点,实现资源的前置化配置与风险的预控式管理。
三、双剑合璧的价值释放:看得见的改变正在发生
在某历史文化名城的实践中,“一景通”双平台展现出强大的落地效能:
效率革命:线上购票率达90%,自助核验通道使入园时间缩短至30秒以内,高峰期排队长度减少70%;
安全升级:通过人脸识别与黑名单库比对,累计拦截高风险人员百余次;暴雨天气下,系统自动关闭山区步道并推送避险通知,实现零事故;
经营增效:基于游客动线分析新增文创商店布局,带动二次消费增长45%;淡季推出“夜游+非遗展演”组合套餐,上座率同比提升60%;
口碑重塑:游客满意度调查显示,95%的用户认可“一站式服务”体验,社交媒体正面评价占比达88%。
这些改变的背后,是“一景通”对“人货场”关系的重新定义——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经营,而是通过数据流动激活全要素生产率,让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环节都释放出更大价值。
四、未来已来:不止于“管”,更在于“生”
随着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技术的演进,“一景通”的边界仍在不断拓展。未来的智慧景区,将是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深度交融:虚拟导游可与真实场景互动解答疑问,数字藏品能串联线上线下文化体验,碳排放监测助力打造绿色低碳景区……而这一切的基础,正是“一景通”所构建的数据底座与开放生态。
站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一景通”的意义早已超越工具本身。它是景区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催化剂,是政府监管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预防”转变的支撑点,更是中国旅游业走向全球化竞争舞台的技术名片。当每一处风景都能被“智慧”温柔以待,当每一次旅程都成为美好的回忆,这便是“一景通”写给时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