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铁站房来说,屋面不仅是“遮风挡雨的顶”,更是保障旅客安全、维持运营稳定的关键防线。尤其在沿海、多台风地区,一场强风就可能让屋面受损,进而引发吊顶脱落、设备进水、甚至高铁站临时停运——而抗风揭检测,正是提前堵住这些风险的“安全闸”。今天就用通俗的语言,聊聊高铁站房屋面抗风揭检测的“那些门道”。
先搞懂:高铁站房屋面,比普通屋面“扛风压力”大得多
和厂房、民宅相比,高铁站房屋面有三个显著特点,决定了它的抗风需求更特殊:
一是跨度大、造型复杂。
为了满足旅客通行和列车调度需求,高铁站房常设计成大跨度弧形、网架结构屋面,甚至有大面积玻璃幕墙与金属屋面结合的形式。这种造型在强风下易形成“气流漩涡”,屋面局部负压值会比普通平屋面高30%以上,比如屋面边缘、屋脊、开孔处(如排烟口、通风口),更容易被强风“拉扯”变形。
二是承载的“安全责任重。
高铁站房是人员密集场所,每天有成千上万旅客进出;同时屋面下方密布着供电、信号、照明等关键设备。一旦屋面在台风中被掀翻或出现破损,雨水会直接淋到候车大厅,可能导致电路短路、信号中断,不仅影响旅客出行,还可能引发踩踏等安全事故——2018年某沿海城市高铁站就因台风导致屋面局部漏水,被迫临时关闭2个候车区,近千名旅客滞留。
三是维修难度高、影响大
高铁站房运营期间几乎无法“停工修屋面”,若屋面抗风性能不达标,台风后只能在夜间或凌晨抢修,不仅维修成本翻倍,还可能影响次日早班列车运行。而一次抗风揭检测,就能提前发现问题,避免“被动抢修”的麻烦。
再看清:抗风揭检测到底测什么?不是“吹吹风”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抗风揭检测就是“用风扇吹屋面”,其实远没这么简单。针对高铁站房屋面的检测,会严格按照《建筑屋面工程技术规范》《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等国标,分“动态”和“静态”两大核心环节,模拟真实台风场景:
第一步:动态抗风揭试验——模拟台风“阵风冲击”
台风最可怕的不是“持续强风”,而是忽大忽小的“阵风脉冲”,就像反复用拳头捶打屋面。动态试验会用专业设备,周期性施加波动风压(比如从-5kPa到-10kPa反复切换),还原台风中阵风的冲击效果。
检测时重点看两点:一是屋面拼接缝、收边处是否开裂——高铁站房屋面常采用金属板拼接,若密封胶耐候性差,动态风压下容易出现“漏气”;二是固定件是否松动——比如屋面与网架结构连接的锚栓,若紧固力度不足,反复冲击会导致“拔脱”,这也是高铁站房屋面最常见的抗风隐患。
第二步:静态破坏试验——测出屋面“抗风极限”
动态试验过关后,还要做静态破坏试验:逐步提升负压荷载(比如从-8kPa、-12kPa慢慢增加),直到屋面出现无法恢复的损坏(如金属板隆起、固定件断裂),以此确定屋面的“抗风极限值”。
对高铁站房来说,这个极限值必须远超当地历史极端风压。比如某沿海高铁站,当地50年一遇台风负压值约-10kPa,而检测后屋面静态抗风等级达-15kPa,相当于给屋面留了“50%的安全余量”——就算遇到比历史最强台风还猛的风,也能稳稳扛住。
最后记住:抗风揭检测,是高铁站房的“安全必修课”
可能有人会问:“新建高铁站房设计时已经考虑抗风了,为啥还要检测?”其实设计是“理论值”,施工中的疏漏很容易让抗风性能“打折扣”——比如工人安装固定件时间距超标(设计要求500mm/颗,实际按800mm/颗装)、密封胶涂抹不连续(有气泡或断点),这些问题光靠肉眼看不出来,只有通过抗风揭检测才能发现。
更重要的是,高铁站房屋面投入使用后,抗风性能会逐年衰减:长期日晒雨淋会让密封胶老化、金属板锈蚀,固定件的抗拔力也会下降。因此国标要求,高铁站房屋面每3-5年要复查一次抗风揭性能,确保“安全不失效”。
对旅客来说,抗风揭检测是“看不见的保护”——它意味着台风天候车时,不用担心头顶的屋面出问题;对运营方来说,它是“避免重大损失的提前投资”——一次检测成本不过几万元,却能避免因屋面破损导致的停运、维修等数十万元损失。
说到底,高铁站房屋面抗风揭检测,测的是“数据”,守的是“千万旅客的出行安全”。这门“安全必修课”,一刻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