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针对传统防水材料(如卷材、溶剂型涂膜)存在的 “粘结性差、易开裂、无法适配潮湿基面” 等问题研发。其核心创新在于:以水泥为载体,通过活性化学组分与混凝土水化产物反应,在结构内部形成结晶网络,实现 “由内而外” 的防水防护,而非依赖表面涂层阻隔。目前已成为地下工程、水利设施、路桥结构等领域的首选防水材料,符合《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GB/T )等国家标准,在国内三峡工程、地铁隧道等重大项目中广泛应用。
二、核心技术:渗透结晶的 “自愈” 机制
1. 材料组成与反应原理
涂料主要由硅酸盐水泥、石英砂、活性化学助剂(如硅酸钠、钙盐、锌盐)及缓凝剂组成,其防水机制分三步实现:
渗透阶段:施工后,涂料中的活性成分随水分(如基面湿气、养护水)渗透至混凝土内部,深度可达 30-50mm,直达毛细孔与微裂缝;
结晶阶段:活性成分与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Ca (OH)₂)、水化硅酸钙(C-S-H)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钙矾石、硅酸钙凝胶等晶体,堵塞毛细孔通道;
自愈阶段:若混凝土后期出现细微裂缝(宽度≤0.4mm),环境中的水分会再次激活未反应的活性成分,持续生成结晶填补裂缝,实现 “动态自愈”。
2. 关键性能突破点
结构融合性:与混凝土同属无机材料,热膨胀系数一致,避免温度变化导致的剥离,粘结强度≥1.5MPa(远超卷材 0.3MPa 的标准);
环境耐受性:耐受 - 30℃~80℃极端温度,抗冻融循环≥300 次,且能抵御氯离子、硫酸盐等腐蚀介质侵蚀,适用于盐碱地、海洋环境;
环保与施工适配性:无 VOC 排放、无毒无味,可在潮湿基面(含水率≤15%)直接施工,无需烘烤或封闭处理,适配复杂结构阴阳角、后浇带等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