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过去几十年一直走了一条C2C(Copy to China)的路,几乎所有知名互联网应用都可以在美国找到它的影子,而且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好。最近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C2C很难奏效,同时海外产品开始向中国同行取经,to China Copy(到中国复制)兴起,移动互联网时代让中国玩家获得了逆袭的机会。
独具中国特色的原创应用、原创功能、原创模式越来越多,给了海外企业很多学习的机会。Facebook、Google等一流企业均先后推出了类似我国搜狗号码、支付、百度购票等功能。扬眉吐气啊,C2C不好使逼出了2CC(to China Copy)。
中国特色的互联网+
去过硅谷的人应该都能体会到:O2O、到家服务概念并没有在中国这么火爆,“互联网+”这个中国创造的概念在美国根本没有。其实,这些概念说的都是一回事:“互联网+”强调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交融,O2O更强调本地生活服务,而到家服务属于更新的分支。
总之,“互联网+”是只属于中国的市场红利,尤其是在政府将之当做一项战略进行推进之后。而中国移动互联网创新力增强的本质原因是“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开展,吸引了海量创业者涌入,大家绞尽脑汁Think Different并且执行出来,进而创造各种各样的模式、产品和功能,形成中国特色的移动互联网业态,其中一些,在海外市场有被复制的可能。
资本重心正在发生转移
资本驱动创业和创新,以前资本在美国,创业和创新更可能在硅谷发生,自然带来被Copy的可能;中国创业者要想获得美国资本青睐,不论是融资还是上市都要包装成“中国XXX”,比如中国Ebay、中国Facebook、中国Twitter,还要讲美国投资人能听懂的“人话”,这给Copy带来必要。
而2014年-2015年,资本中心正在发生变化。融资阶段,中国有更多热钱参与到科技行业投资,不知道什么来头的人都揣着钱要做天使投资投TMT项目;而要上市,A股的火爆也是有目共睹的,暴风、乐视在A股红得一塌糊涂,与之同期或者更早看上去更风光的聚美优品、迅雷们在美股表现却很惨淡,且这个趋势并无衰减迹象,有消息称百合网正在筹划A股上市,更多科技创业公司对新三板则是蠢蠢欲动。
资本重心的转移给中国创新带来了基础资源,创业者有更多机会去创新以及承担创新带来的后果,同时不用再煞费苦心包装成“中国XXX”,而是要讲中国大妈和大爷能听懂的故事,而说不定他们连Facebook、Twitter为何物都没听说过。
年轻一代站在舞台中央
年轻人正在崛起,作为消费者,80后、90后成为中坚用户群;作为生产者,曾经的年轻人成为大企业的骨干员工以及主流创业群体。
年轻一代与李彦宏、马化腾和马云为代表的60、70后互联网创业精英们已经相隔一代,文化或者说精神层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新一代有完全不同的三观、消费理念和精神物质追求,其中关键一点便是与众不同,想要不一样的东西,反感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而且,90后的前卫消费者已经不再靠iphone来提高身份感,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流淌着互联网开放、自由、分享的血液,也体现了年轻一代对创新的要求。
中国为移动互联网创业创新提供了优渥的土壤,想一展雄才的青年们抓住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