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宝也称纹银、银锭,其形状多样,主要有鞋形、船形和鼓形,也有马蹄形、方形、扁平形及其他奇特形。银元宝流通以重量计价交易,通常的重量为1两、5两、10两和50两,当然也有少量其他重量的。银元宝分为官铸与私铸。官铸大多都标有朝代、纪年、重量和产地;私铸大多只有简单的标记或无任何标记。
明代中叶以后,白银逐渐成为主要支付工具。银锭有五十两、十两、五两、一两等,一般使用阴文刻银炉或银匠姓名,后兼用阳文,阳文多是打印上去或铸上去的。
“顺天铸银”4个字,足以说明此银锭是大明京都顺天府官炉所铸。明王朝在建都北京后,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府为顺天府,从永乐元年到崇祯十年(1637年)共有五代皇帝年号时逢“丁丑”,即景泰八年(1457年)、天顺元年(1457年)、正德十一年(1517年)、万历五年(1577年)、崇祯十年(1637年)。其中,景泰八年和天顺元年同在1457年,此时明朝的白银生产和流通尚未进入盛行期。到崇祯十年,明王朝已危在旦夕,白银作为主要支付工具的时期一去不复返了。所以笔者认为,此银锭当属正德十一年或万历五年所铸,后者的可能性。
元宝作为历史长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一个朝代的荣辱兴衰,作为一个朝代所特有的符号,一直以来就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被人们所铭记,它总是神秘的,时不时的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让人缅怀历史。
收藏元宝实际上也是收藏一种有待发掘的文化。尤其是当人们的注意力还没有集中到它时收藏,更能增添它的收藏价值。元宝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是人们物质生活中不可少的东西,赏赐、赋税、买卖等都缺不了它,它是一种财富的象征。银元宝看上去只是用白银铸成的普通块状物,其实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觉它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透过外形、文字以及具体使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形制转变、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历史人物等,更可知道它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宋代是中国古代金属铸币和使用非常发达的时期。北宋淳化元年先铸造的“淳化元宝”也是价值较高的一种古币。相传,“淳化元宝”的钱文为宋太宗赵光义手书,即所谓“御书体”,分楷书、行书、草书三种书体。1988年春,国内发现了枚宋代“淳化元宝”佛像金钱。“淳化元宝”分为金币和银币。十多年前,山西五台山曾出土了大量据传为“淳化元宝”的古币,其中银币1000多枚,金币略少。
笔者收藏的四十八两银锭是本地郊区一位老古玩商所售,而他是从一老农手中购得,老农则得于自家拆旧房的墙中。经化学鉴定,确认为白银所铸。
为了弄清这锭比常品少二两的银元宝,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中国货币史》称:“普通大元宝是五十两一锭,下面再分各种大小的小银锭。”旧谱中的大银锭都是五十两,再重的就属镇库之宝了。
带给您更多的收藏知识和最有爱、有趣、有价值的正能量资讯!
与作者交流可加:,QQ:
交流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