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食物过敏,也称为食物不耐受,是指人体防御系统将特定食物或食物成分误认为有害物质,并针对这些食物产生迟发性变态反应,由此所引起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
慢性食物过敏不同于急性食物过敏,急性食物过敏指机体由IgE抗体介导快速变态反应,症状与食物摄入存在明显关联,多次发作后大多数患者能自我发现并预防。
由IgG介导的慢性食物过敏常在进食24~72 h后才出现症状,症状隐蔽且不具特异性,人们一般难以自我诊断。其发病率远远高于急性食物过敏。
据统计,有高达50%人群具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过敏,不仅如此,不同人对于同一种食物慢性过敏可能出现极不相同的症状。
慢性食物过敏的产生机制
食物经人体消化道代谢后,通常转变为氨基酸、脂肪酸和单糖等营养物质被肠道黏膜吸收,从而提供机体能量。慢性食物过敏患者由于体内缺乏某些消化酶以致于一些食物成分无法完全消化吸收,机体将这些食物识别为外来物质,激活的体内免疫系统产生食物特异性的IgG抗体。若饮食结构不能改变,慢性过敏的食物会继续形成大量免疫复合物,致使人体各系统出现一系列慢性免疫损伤,如头痛、慢性腹泻、腹胀、高血压、疲劳、感染、皮疹、肥胖等症状。
肠道疾病发病与机体慢性食物过敏有一定关系。
一部分学者认为慢性食物过敏产生的IgG抗体,激活肠道中的免疫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导致肠功能紊乱,发生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
另外,当各种因素损伤肠黏膜致通透性增加时,食物IgG抗体进一步加重肠粘膜的损伤,推迟黏膜的修复,导致持续肠粘膜炎症。
具体了解何种食物会加重疾病或症状是患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慢性食物过敏的诊断可通过饮食调查法来评估,通过自设饮食频率问卷或饮食日记调查患者一段时间的饮食食谱,观察各种食物和症状关系,从而确定慢性过敏的食物。饮食调查法虽然操作简单,但常存在回顾性偏差,带有一定主观性,可靠性较弱。
慢性食物过敏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常见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找出可能加重症状的食物。
常见的慢性过敏食物包括:牛奶、鸡蛋、小麦、玉米、大豆和贝壳等。但检测结果仍需综合判断,由于日常饮食种类繁多,食物间相互作用及烹饪消化后抗原易发生改变,检测阴性也可能存在异常,检测阳性则说明体内存在异常免疫反应。
调整饮食习惯,避免慢性过敏食物的摄入是解决慢性食物过敏的途径,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