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是中国特有的雕刻与书法融合的艺术形式,古称“玺”,最早可追溯至商代或殷代。其功能由早期陶器生产标记发展为权力象征与信用凭证,秦代规定皇帝印章独称“玺”,其余称“印”或“章” 。印章材质包括金属、玉石、木材等,制作技术分为阳文(凸)和阴文(凹) ,文字样式随朝代更迭演变,如汉代铸印、唐宋花押印等 。作为文化载体,印章不仅是书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推动了中国印刷术的诞生。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
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