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槌瓶是清代康熙年间创烧的经典瓷器器型,因形似民间洗衣棒槌得名。该器型主要分为硬棒槌瓶(圆棒槌瓶)、软棒槌瓶和方棒槌瓶三类,其中硬棒槌瓶为康熙时期代表性式样,具有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等特征,尺寸跨度从十几厘米至70厘米不等 。器腹造型分粗矮庄重与细长秀丽两种类型,康熙中期后逐渐以细长器型为主 。雍正时期演变出溜肩圆足的软棒槌瓶,与康熙式样形成明显差异。硬棒槌瓶典型特征为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底足呈平切式二层台结构 。康熙时期器型分两个阶段:早期多粗矮庄重型(如故宫藏洒蓝描金小棒槌瓶高40厘米 ),中期后流行细长秀丽型(如青花山水人物棒槌瓶达70厘米 )。方棒槌瓶为四筒形长方腹,多施青花及三彩釉。软棒槌瓶出现于雍正朝,特征为溜肩、足尖圆滑。康熙工部侍郎刘源受民间捣衣场景启发设计该器型,经御窑厂改良后成为官窑经典式样。釉色发展历经三个阶段:早期继承明代青花技法(如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 ),中期创新釉下三彩工艺(如羿趣春拍五彩开光鹤鹿同春瓶),晚期成熟粉彩技术(如红釉粉彩老子传教瓶)。底足修整工艺随时间演变,康熙末形成两级台阶状,雍正改为圆弧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