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瓶的雏形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葫芦式陶瓶,唐代寿州窑黄釉双系葫芦瓶继承了这种古拙形制,具有敞口、圆唇、束颈、鼓腹等特征。器物颈部对称的双轮桥形系设计,既便于提携又强化了视觉平衡感 。
明代嘉靖帝崇道背景下,葫芦因道教"壶天仙境"意象获得推崇,器形出现腹部比例调整、棱线增多等变化,形成八方葫芦瓶等新样式 。至清代,器形进一步与动物造型结合,如乾隆款掐丝珐琅象驮宝瓶,通过大象承托八角葫芦瓶的复合造型强化"太平有象"寓意 。
唐代葫芦瓶多施黄釉至下腹部,釉面呈现细密开片与局部剥釉现象,胎体接胎处修坯精细,体现早期陶瓷工艺特征 。清代则发展出多样装饰手法:
掐丝珐琅工艺结合鎏金技术,在瓶身嵌"大吉"篆书
粉彩大吉葫芦壁瓶运用渐变色釉突出葫芦棱线,釉色过渡自然如织物褶皱 茶叶末釉制品通过釉质莹润度控制,展现仿生葫芦的质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