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瓷器身世迷离,这便是柴窑,一个困扰中国陶瓷史的千古之谜。柴窑是五代周显德初年所烧,出自当时的北地河南郑县(1953年改称郑州)。那里本来就适合做陶器,又因为当时世宗姓柴,故名。当时亦称御窑,从宋朝开始便叫柴窑。其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古来诸窑之冠,但底部大多多粗黄土色。图为柴窑双耳六方瓶。
柴窑烧陶时,完全燃烧的灰烬极轻,随著热气流飘散。当温度高达1200℃以上时木灰开始溶融,木灰中的铁则使陶坏中的铁形成釉,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这种方式形成的釉被称为“自然落灰釉”,自然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柴烧作品的迷人之处。
我的藏品高16厘米,清澈明亮,有胎、胎色灰白,胎质较粗,开片明显,有刺手的感觉;足部粗糙并粘有黄土;器形壮重肃穆、古朴典雅。
柴窑从釉色,明亮度,薄厚和声音上均优于汝窑,所以古人把柴窑列为古代六大名窑之首,在价值上,乾隆皇帝在宋代 一个官窑小瓶上题诗可以让我们管窥:宋时秘色四称名(说的是汝,官,哥,定四大名窑),不及柴窑一片瑛。下视永宣慈又贵,由来品第鲜常衡。
“宋时秘色四称名,不及柴窑一片瑛”,就是说宋代的汝窑等四大名窑瓷器是很有名很贵重了,但件完整器还不及柴窑的一个碎片价值高。
柴窑的价值可以一句话说有钱也难求柴窑精品,物以稀为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