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儿童有频繁眨眼、皱鼻、噘嘴、摇头等动作。许多家长会认为这是孩子的“坏习惯”。实际上,这很可能是儿童抽动症的表现。
一、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期间的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它是一种以脸部、躯干肌肉以及声带肌肉抽动为表现的疾病。肌肉抽动症状常常突然、快速发生,不能自主控制,具有重复性、非节律性和刻板性,表现为频繁眨眼、皱鼻、摇头、扭脖、耸肩、肢体抽动、喉中发声难以自控等。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世界有10%~20%的青少年有精神卫生疾患者,而多动、抽动障碍是比例较大的一种精神障碍,据2018年统计,抽动患儿的数据高达7%
被诊断为抽动障碍的儿童中,约83%也同时被诊断出患有至少一种的其他心理、行为、或发育障碍。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网站公布的信息,患有抽动障碍的儿童群体中:
61%患有焦虑行为
52%患有多动障碍
34%存在行为问题,如对立违抗性障碍或品行障碍
34%存在学习障碍
26%存在发育迟缓
21%伴随自闭症谱系障碍
20%存在抑郁倾向
15%伴有语言或语言问题
8%存在智力缺陷
超过三分之一的抽动患儿伴发强迫症。
抽动症的病因非常综合,病程复杂,病因不明,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研究认为此病是和遗传因素、感染、饮食、运动、睡眠、情绪、免疫、肠道、压力、教育,神经递质失衡等综合的因素有关的。
美国的一项研究证明:对250名精神异常的患者,进行了食物过敏的观察。发现对食物反应最强烈的人,正是精神异常最严重的人。
在临床中也会发现很多例抽动症的患儿同时伴有慢性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和急性食物过敏。
有研究表明抽动症患儿存在基因缺陷,体内某些蛋白质合成障碍。当机体摄入某些食物后会形成免疫复合物,不能被人体有效分解吸收,沉淀在特定位置导致慢性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严重时会引起颅内多巴胺系统受损,产生不自主的抽动障碍。
二、什么是慢性食物过敏?
慢性食物过敏是人体免疫系统过激反应的一种.
食物进入消化系统经消化酶的作用后,转化为可以为人体利用的氨基酸、甘油和单糖,为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当人体对某种食物和(或)成分的消化酶缺乏或不足时,使这种食物无法完全被消化吸收,其形成的中间产物被人体作为外来物而产生的过渡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及其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血管组织发生炎性反应,出现全身各个系统相应的临床疾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科对61例抽动症患儿进行了调查分析。
在病例组61例抽动症儿童检查的14种食物中,有60例存在1种及以上慢性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者(阳性率:98.4%),而39例健康儿童中的慢性过敏有39例(阳性率:78%)。
结果说明:抽动儿童的慢性食物过敏率较普通儿童更高,且慢性过敏的食物种类更多、过敏程度更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慢性食物过敏更多的是从婴儿期就发生的症状,一直会持续到儿童期甚至成年。
建议家长及早给抽动患儿做慢性食物过敏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来调整小朋友的饮食结构,规避其慢性过敏的食物。通过对抽动症患儿的饮食干预,可以帮助缓解抽动症状、降低抽动症状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