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工业自动化领域,测量光幕(又名安全光栅、检测光幕)就像设备的“火眼金睛”。它通过发射端发出一排不可见的红外光束,由接收端接收,形成一个无形的光栅保护墙。一旦有物体(如人手、产品)闯入并遮挡光束,它就能迅速发出信号,实现安全防护、尺寸测量、计数、定位等关键功能。
然而,这颗“火眼金睛”如果安装不当,就会变成“近视眼”甚至“瞎子”,不仅无法正常工作,还可能引发生产事故或安全隐患。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测量光幕最常见的几种安装错误以及如何轻松解决它们。
错误一:安装基础不稳固,光幕“站不稳”
问题描述: 很多安装人员为了省事,直接将光幕的支架固定在设备钣金、震动剧烈的电机附近或不稳定的传送带框架上。设备一运行,光幕就随之剧烈抖动。
带来的后果:
光束飘移: 发射端和接收端 constantly 在晃动,光束无法精准对焦,导致接收端信号强度不稳定,时而正常时而报警,产生大量误触发。
机械损伤: 长期震动会导致光幕内部元器件松动、损坏,缩短使用寿命。
解决办法:
为光幕建立一个 “独立、稳定、抗振” 的安装基础。使用专门的地面支架或坚固的龙门架,确保将其安装在稳定的地基或牢固的钢结构上,与振动源完全隔离。如果必须在设备上安装,也应选择振动最小的位置,并加装橡胶减震垫等缓冲装置。
错误二:光学对准没做好,光幕“对眼”了
问题描述: 这是最经典的错误。发射器和接收器没有完全对准,存在上下、左右或前后的偏移。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两个人试图用眼神交流,但如果一个人歪着头,另一个人就看不到他的眼神了。
带来的后果:
部分光束未被接收: 接收端只能收到部分光束,系统会认为有物体一直遮挡,从而持续报警,设备无法启动。
检测盲区: 即使能勉强工作,未对准区域会形成检测盲区,小型物体可能穿过而不被发现,极其危险。
解决办法:
使用专业工具: 绝大多数光幕都配有对准指示灯(通常是LED灯,绿灯表示对准,红灯或黄灯表示偏移)。这是最直观的工具。
精细调节: 先粗调支架位置,使两端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然后紧固螺栓时,要仔细观察指示灯,微调至所有光束都达到对准状态(通常是全部绿灯)。
使用辅助工具: 对于长距离安装,可以使用激光准直仪或水平尺来辅助初步定位,确保水平度和直线度。
错误三:周围环境干扰大,光幕“被闪瞎”
问题描述: 安装环境选择不当,例如正对窗户、强光灯、焊接弧光,或者附近有强烈的射频源(如大型电机、变频器)。
带来的后果:
日光干扰: 强烈的环境光(特别是日光)会“淹没”光幕发出的红外信号,导致接收器无法分辨,从而误报警。
电磁干扰: 强电磁场会干扰光幕的电信号,导致其工作紊乱,出现不可预知的故障。
解决办法:
避光: 加装遮光罩(厂家通常可选配)来遮挡侧面的杂散光。避免正对强光源安装,必要时改变安装位置。
屏蔽: 确保光幕的屏蔽线正确接地。信号线应远离动力电缆铺设,使用金属穿线管并接地,形成屏蔽保护。
隔离: 让光幕及其电缆与变频器、大功率电机等干扰源保持足够远的距离(通常1米以上)。
错误四:安装距离不合理,光幕“够不着”
问题描述: 没有根据光幕的规格和检测需求来确定合适的安装距离。一种是距离太远,超出了光幕的有效检测范围;另一种是距离太近,无法起到应有的保护或测量作用。
带来的后果:
距离过远: 光束能量衰减严重,信号微弱,抗干扰能力急剧下降,雨天、雾天、灰尘大时极易失灵。
距离过近(对于安全防护): 无法在危险动作发生前及时触发停机,失去了安全保护的意义。
解决办法:
查阅手册: 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上标称的 “检测距离” 来安装,并在此范围内留出足够的余量。
遵循安全标准: 如果是用于安全防护(如手进入危险区域),必须计算安全距离(即光幕到危险区域的最小距离),确保手在触发光幕到完全停下之前,无法接触到危险点。这个计算有国际标准(如ISO 13855)可循。
总结
安装测量光幕绝非简单的“一放了之”。它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技术活。记住这四个关键词:稳固、对准、净空、合规。花时间做好基础的安装和调试,才能让这颗“火眼金睛”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能,为您的生产效率和安全保驾护航。如果在调试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第一时间联系厂家技术支持永远是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