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计算在测量光栅中的应用探索

  • 发布时间:2025-09-11 09:39:03,加入时间:2023年01月28日(距今956天)
  • 地址:中国»广东»深圳: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街道葵新社区银葵路18号同力厂房
  • 公司:深圳市圳大传感器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李厚涛,手机:13602687958 微信:L15220232771 电话:0755-28902876

随着工业自动化与智慧物流对实时性、精准性和智能化要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集中式数据处理模式已难以满足高速动态测量场景的需求。作为尺寸检测核心设备的测量光栅(或称测量光幕),正面临海量数据处理、低延迟响应与复杂环境适应等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边缘计算技术的引入,为测量光栅的性能升级和功能拓展开辟了全新路径,推动其从“传感终端”向“智能节点”转型。

一、传统架构的瓶颈

在传统系统中,测量光栅仅负责采集原始光电信号,所有数据需通过电缆传输至PLC或上位机进行集中处理。这种“感知-传输-计算”分离的模式存在明显短板:

传输延迟高:在高速输送线上,微秒级的处理延迟可能导致测量误差;

带宽压力大:多通道、高密度光栅产生的原始数据量巨大,对通信网络造成负担;

响应不及时:异常判断、轮廓重建等算法依赖远程计算,难以实现毫秒级反馈;

系统可靠性低:一旦主控系统故障,整个测量流程将中断。

这些问题在快递分拣、智能制造等高节奏场景中尤为突出。

二、边缘计算的赋能价值

边缘计算的核心理念是“数据就近处理”,即在靠近数据源的设备端部署计算能力,实现本地化实时分析与决策。将边缘计算模块集成到测量光栅内部,可带来以下关键突破:

实时数据处理,提升响应速度

  光栅内置高性能处理器或FPGA芯片,可在毫秒内完成信号滤波、边缘检测、尺寸计算等核心算法,直接输出长、宽、高、体积等结构化数据,大幅缩短从感知到结果的延迟,满足每分钟数百件的高速检测需求。

降低网络负载,提高系统稳定性

  原始光电信号在本地被压缩、提炼为精简的结果数据后再上传,显著减少网络传输量,避免带宽拥塞。即使上位系统短暂离线,光栅仍可独立运行并缓存数据,保障产线连续作业。

支持智能诊断与自适应调节

  边缘计算平台可运行轻量级AI模型,实现:

自动识别反光、透明包装等干扰因素,动态调整检测阈值;

实时监测光束状态,提前预警污染或偏移;

对异形件进行轮廓补全与分类识别,提升测量鲁棒性。

增强系统灵活性与可维护性

  支持远程固件升级、参数配置与故障诊断,运维人员可通过网络直接访问边缘节点,无需现场操作,降低维护成本。

三、典型应用场景

在电商分拣中心,边缘计算光栅可实时判断包裹是否超限,并立即触发分流指令,无需等待PLC响应;

在无人仓储中,光栅结合边缘AI,可识别托盘堆叠状态,防止叉车碰撞;

在柔性生产线,边缘设备根据产品型号自动切换测量模式,实现快速换型。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